本所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首页 本所新闻
中马和亲与华语歌剧《汉丽宝》对《马来纪年》的改写
时间:2024/06/23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 雷宁

2024年6月1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洋杰出教学奖得主许维贤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B124,为同学们带来关于“中马和亲与华语歌剧《汉丽宝》对《马来纪年》的改写”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主持。

许维贤在讲座上

讲座伊始,丛治辰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许维贤老师。丛老师特别注意到,在许老师的诸多奖项中,他仅填写“南洋杰出教学奖得主”这一项,可见许老师出色的教学水平和他对教师身份的特别认同。丛老师回忆起许老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对他的帮助,亲切地称他为“副导师的副导师”。丛老师表示,许老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师和学者,还是著名作家,许老师多年前创作的小说,已经为近年学界流行的“新南方写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许老师文风细腻、敏感,他的作品对雨林生活气息的描写、流露出的音韵美感,至今都让他印象深刻。在学术研究方面,许老师在全球南方、华语电影、性别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这些问题也是今天讲座会涉及的重要话题。

主持人丛治辰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许维贤老师

许维贤老师随后开始演讲。许老师首先指出汉丽宝公主形象对马来西亚人民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马来纪年》的内容、版本、中国译本情况,进而引出刘戈创作的华语歌剧《汉丽宝》和《马来纪年》的关系。许老师介绍自己研究的价值意义,即挑战“《汉丽宝》无意间走入官方视野”这一观点,并补充《汉丽宝》如何将中国传统君臣关系替换为马来西亚的“国—民”关系这一空白。之后许老师详细梳理歌剧《汉丽宝》作者刘戈参与的剧艺研究会的美援背景,并指出剧艺研究会活跃成员的马来西亚官方背景,他们试图通过戏剧表演展示各族群特色以推动马来西亚文化发展、马来西亚各族群马来西亚化乃至最终迈向同化。《汉丽宝》正是为在地华语戏剧如何迈向马来西亚化乃至最终与其他族群戏剧进行同化提供了范本,因而绝非是“无意间走入官方视野”。接着,许老师向大家介绍在《东方志》中记载的汉丽宝公主的原型,通过详细比较《马来纪年》的巫译本、英译本和三个中译本对“中马和亲”与“称臣纳贡”的转译和改写,许老师分析了不同版本的汉丽宝传奇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政治议题和两国的交往博弈。许老师还声情并茂地用马来语为大家朗读巫译本中中马两国皇帝的书信内容,指出通过上述几种译本对书信内容翻译的不同,可以推断出中马两国在外交上的鲜明态度与叙述策略。

许老师之后详细介绍了刘戈创作的《汉丽宝》对《马来纪年》的改写,包括从民间传奇走向官方殿堂、从喜剧到悲剧等大方向的改写,也详细介绍了四幕内容中诸多情节的改动,阐释改动背后作者的历史观念与叙事意图。许老师之后又介绍了90年代以来不同形式、规模的对《汉丽宝》的多次呈现,阐释“汉丽宝的来世”的官方色彩、民间色彩、跨国色彩、马来色彩。

许老师最后给出自己的结论,从美援和马来西亚官方支持下转译的《马来纪年》到21世纪马来语歌舞剧《汉丽宝》,不同代际的故事改写显示出马来西亚华人在冷战年代从亲共到反共/非共再到亲共的态度转换和身份认同。汉丽宝形象从《马来纪年》的民间传奇最终走向官方殿堂,成为中马两国交往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形象是发展的必然。最后许老师总结道,中国与马来西亚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其间明廷与马六甲建立了友好的政治关系,促进两地政治与民间交往,为中马交往奠定互信基石。汉丽宝公主作为第一代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同样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在想象的文学世界里她的文学任务已经完成,但在现实世界里,汉丽宝依然有她未竟的任务,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要由不同年代的译者和读者来买单,这也是每一代马来西亚华人为汉丽宝背负的却可能永远偿还不清的历史债务。许老师同时表示担忧,倘若汉丽宝继续以马来统治者为中心的姿态发声,继续被赋予促成“国—民”和各族之间“和谐”关系的政治符号,除了继续向国家或民间借贷,恐怕汉丽宝别无来世。

马来语粤剧《汉丽宝公主到马六甲》画面

丛治辰老师最后做出评议,他表示许维贤老师的讲座思路和方式,犹如一位小说家创作的过程,从细节入手向大家娓娓道来他所建构的文学世界。丛老师表示,许老师讲座使他深刻地感受到汉丽宝的故事是在复杂多元的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国族身份认同语境下生成的,不同译本的生成和改写也是文学文本的创生和意义再次阐释的过程。许维贤老师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马华研究、跨语际交流、性别研究等方面作出的有益补充与启发,再次体现其具有的对人类共同体的关怀。

最后,许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对新马华文学创作现状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