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下午,“走向自主建构的理论探索——《孙绍振文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峡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六十余位嘉宾出席盛会,共同探讨以《孙绍振文集》为代表的中国自主性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厚积累、丰硕成就与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二十卷本《孙绍振文集》 会议开始前,嘉宾们交谈合影
会议现场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首先致辞。她指出,二十卷《孙绍振文集》汇编了孙绍振先生迄今为止全部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涵盖了文学理论建构、文学批评、演讲、语文教育、文学创作等多方面内容。在当今这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孙绍振先生著述的结集出版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教授郑家建随后致辞,他表示,在孙绍振先生的影响下,福建师范大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坛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更为推动两岸语文交流与融合做出了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将以文集出版为契机,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孙绍振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推动相关学科理论创新与体系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福建师范大学的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与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代表学界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孙绍振先生为中国文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感召后辈学者继续投身于文学的讨论、研究之中。此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著名作家莫言也发来贺信,高度赞扬孙绍振先生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做出的奠基性贡献,指出此次二十卷本《孙绍振文集》的出版,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走向自主建构的里程碑,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深具启发性的路径范式。
陈晓明、贺桂梅、郑家建、张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贺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贺信
莫言先生贺辞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研讨交流环节。第一场研讨会由中山大学教授、广东作协主席谢有顺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谢冕从八十年代论“朦胧诗”的“三个崛起”谈起,概括了孙绍振学术研究的三个特点:跨学科研究、精细深入与以治学为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阎国忠动情地回忆了与孙绍振同学时期的诸多往事,并从美学角度评价了孙绍振的研究,认为他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等相关美学论述并没有走文艺美学的旧路,而是在呼唤一种未来美学。诗人、一级作家汪浙成指出孙绍振的文学创作理论是从当前作家的鲜活创作经验和文艺发展的新态势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才能受到作家的交口称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汉秋认为可以以孙绍振的治学为范例,进行建国后学者的成长之路的研究,这将对学界、教育界有所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素琰用“博古通今、才高八斗”八个字形容孙绍振,精准地概括了孙绍振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也道出了其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融会贯通、挥洒自如的大家风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强调要重视孙绍振的转化、融汇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用不同的读法解构文本,对广大的中小学老师是极其宝贵的示范。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发有从文学性和文本建构方面对孙绍振的研究做出解读,认为其既坚守文学性、追求自主性,又专注诗歌、散文批评本体研究,独具一格。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孙绍振的文学理论研究一直密切联系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并兼具对中外文论的理解吸收,“既可气宇轩昂,亦可构建分离”既是他文学理论和评论最鲜明的特点,也构成了他的人格和学术魅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认为孙绍振是当代最富有批判性的学者,也是一流的文本解读著作家,具有坚定的学术信仰和审美追求。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王光明提到孙绍振学术的“异类”性,指出其独特的贡献让文学理论研究从现象学研究回归到一种生成学的研究。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兆胜剖析了孙绍振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认为这一思维方法既是点和面,亦有偏和正,不断求新求变,更在放和收之间具备朝气、野气和英雄气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用“中外古今,上天入地,知行合一”十二个字形容孙绍振的学术研究,分别对应孙绍振的研究贯通古今中外、兼具宏观思考和现实关怀、认知实践合二为一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福春以1958年底到1959年初由谢冕牵头,孙绍振、孙玉石等六位学生所编写的《新诗发展概况》为例,从新诗的角度解读了孙绍振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谢有顺、谢冕、阎国忠、汪浙成、李汉秋、陈素琰、温儒敏、黄发有、孟繁华、陈剑晖、王光明、王兆胜、吴俊、刘福春(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第二场研讨会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颜桂堤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从文艺学角度出发,认为孙绍振对中国自主文学理论建构的独特贡献在于其原则的“唯一性”以及形式论,这两点合成了他最重要的主体理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则从审美、哲学、仁爱三个层面解读了孙绍振的大爱精神。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何强指出,“孙绍振现象”的产生,是源于他作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的身份,更源于他强烈的学术和社会责任感。影评人、导演苏七七作为学生,追忆了孙绍振先生昔日上课的情形,感谢孙老师教给学生们的还原法,以及他平等、包容的人格。作家王久辛代表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接受过孙绍振先生教诲的作家们,感谢他对当代文学写作者培养做出的贡献。北京大学中文系周兴陆教授未能亲临现场,他的发言稿由颜桂堤代读,他指出,孙绍振的文本阐释学理论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视诗文诗法的传统,并加以现代化与系统化,是真正属于中国的文学理论,引领着中国文本阐释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陈思提到,孙绍振先生曾在课堂上笑谈自己的祖辈是长乐地区的海盗,而“海盗”和“学者孙绍振”共同具有的关键词则是世界、想象力、激情与快乐,孙绍振“海盗”般的视野不断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徐杰、四川教育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段增勇则代表来自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对孙绍振先生表达感谢,指出他的《名作细读》一书深深地影响着中小学的语文教研与教学。北京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特级教师、教研员姚咏梅指出,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具有生活逻辑维度、作者自我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维路径,对中学语文古典散文教学具有突围意义。北京市东北师大附中朝阳校区语文教师石焘、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刘笑天分别从孙绍振先生的幽默和仁爱之心等人格特质出发,谈及孙绍振先生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诗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庄伟杰用“生命诗学”的概念为孙绍振先生的研究命名,他特别提到孙绍振先生的话:“我把最宝贵的年华、最宝贵的热情都献给了理论。生命不应白白奉献,生命的价值应该唤醒创作的价值。”
颜桂堤、刘俐俐、李玲、何强、苏七七、王久辛、陈思、徐杰、段增勇、姚咏梅、石焘、刘笑天、庄伟杰(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最后,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滨主持闭幕式。孙绍振先生做答谢讲话。他首先感谢了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也真诚地期待更多的批评声音。他继而谈到“求知”的意义,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在追赶中穷尽知识,但只有在追赶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孙绍振先生特地与大家分享了两句话:一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另一句则是改编自梁启超的名言,“战士死于沙场,教师死于讲坛”。在场所有人为孙绍振先生的精神打动,大家同祝先生健康长寿,学术之树长青,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滨
孙绍振先生答谢讲话
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梁子扬
摄影:孙琳琳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