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首页 本所新闻
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家对谈: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
时间:2023/12/13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 雷宁

2023年12月12日上午,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家陈福民、黎紫书、林白与奖项评委王德威教授来到“小说家讲堂”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场主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的对谈。

本次对谈主持人、对谈嘉宾(从左至右为李教授、王德威教授,获奖作家黎紫书、林白、陈福民)

主持人李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对谈嘉宾王德威教授与三位获奖作家。在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陈福民《北纬四十度》、黎紫书《流俗地》、林白《北流》共同获得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教授介绍对谈嘉宾

王德威教授首先对三位获奖作家表示敬意。他从奖项名称“世界华文文学奖”的“华文”出发,对“华文文学”的内涵进行阐释。王德威指出,当我们讨论“汉语”“华语”“华文”等概念在文学上的运用时,不应忽略“语”和“文”之间的互动关系,还需关注“文字”“文采”“文风”这些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本届获奖作品《流俗地》《北流》《北纬四十度》,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华文文学众声喧哗、多声共振的语境特点。

王德威教授

随后,三位获奖作家围绕“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这一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来自马来西亚的黎紫书表示,马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中国大陆的作者有很大不同。黎紫书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对幸运的写作者,她凭着纯粹的热爱而写作,在较为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获得文学奖,从而获得走出马华、走向世界的机会。作为马华本土作家,黎紫书希望她的开拓是有意义的,她致力于突破文学奖趣味所引起的题材和文风上的写作惯性,指出马华文学本身应有更大的想象力。

获奖作家黎紫书

当谈论“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时,林白认为“时代”是被命名的,是后人想象出的时代;“写作”则成为留存痕迹的“时间之流”,成为一种恒常的、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之物。林白谈到自己的获奖作品《北流》,称其采用了近似于“博物志”的结构,其最初灵感来自于大学时的古籍整理课程,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这种具有古典气质的形式。

获奖作家林白

陈福民表示,自己一直以文学研究与批评为业,写作《北纬四十度》这部散文作品是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他回忆到,自己曾撰文《批评的倦怠与知识的困局》,深切地体会到时代发生的巨变。陈福民认为,写作者应当将这些巨变视为需要面对的经验,每个写作者命定的事业就是与往事重逢;《北纬四十度》实际上也是往事和他的生命经验在灵魂深处的重新相遇。

获奖作家陈福民

三位获奖作家及王德威教授与“小说家讲堂”课程的同学们亲切交流,李教授为本次对谈进行总结。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对谈全文将发布于学术期刊,敬请期待!)


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对谈嘉宾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绚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