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首页 本所新闻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研讨会在燕园欢乐举行
时间:2023/06/14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 潘舒婷

2023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也是2015年《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报》的创刊词之一,时光悄然而逝,当年那群想“要为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学发声”的学生们,已经成长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新一代的青年学者,出版了研究专著,“为自己立法”。

丛书主编邵燕君教授:“那些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

丛书九位作者和他们的博士导师(曹文轩、陈晓明、张颐武、王一川)、网文研究界的大咖教授(欧阳友权、黄发有、何平、单小曦、周志雄、许苗苗、禹建湘)、大力支持丛书出版的相关领导(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以及丛书主编邵燕君教授(北京大学)、责编冯巍博士(中国文联出版社)济济一堂,研讨会由李玮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网络文学青春榜”活动总召集人)主持。

别开生面的盛会,现场座无虚席

李玮老师主持研讨会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是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推出的一套“博士论文丛书”,目前已签约了9部,出版了3部,包括:

崔宰溶《网络文学研究的原生理论》

高寒凝《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

王玉玊《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

薛静《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肖映萱《“她的国”——中国网络文学“女性向”空间的兴起和建构》

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

吉云飞《中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成》

王鑫《从中作梗:数码人工环境的语言与主体》

韩思琪《网络文学艺术的虚拟真实性研究》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之一、韩国崔宰溶教授《网络文学研究的原生理论》

邵燕君教授曾在丛书总序中说:“我最高兴的,就是听见他们之中有人说,我本来没打算读博士的啊!这些当年偷偷读网文的孩子,他们长大了,写出了博士学位论文,于是,有了这套丛书。”

丛书多部获得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支持”计划和北京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的奖励资助,其中王玉玊的《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还获得第三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优秀网络文学评论作品奖)。何弘、赖洪波分别代表中国作协和北京文联致辞,祝贺丛书作者们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向指导该丛书的各位导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何弘先生、赖洪波女士致辞

丛书主编邵燕君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丛书的创作出版情况。她表示,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各方呵护,它能以今天的阵容问世,离不开中国作协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多次资助,离不开责编冯巍博士的“特别努力”,也离不开欧阳老师等同行老师的提携鼓励,更离不开在座的四位导师的宽容乃至“纵容”。尽管四位导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传统文学和文艺理论,但面对新兴的网络文艺,他们毫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以开阔的胸襟包容并支持自己和学生们探索新的领域。说到动情处,邵燕君对四位老师深鞠一躬说:“目前出书的九位作者没有一个是我的博士生,我自己的博士生还没有毕业。老师们每年也只能招一个博士,却允许他们的弟子跟我做网络文学的博士论文,这份宽宏温暖应该可以成为学界佳话了吧?四位老师都是我的老师,曹老师是我的导师,如果没有老师们实实在在的支持,我根本不可能在北大开展网络文学研究,更不要说出版这套丛书。”最后,邵燕君感谢了自己的学生们,她说这十几年来,自己从学生这里学到了更多,“谢谢你们,跟你们在一起我很欢乐!”

邵燕君教授动情地介绍丛书的创作出版情况

作为丛书作者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陈晓明教授和张颐武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对该丛书的出版意义和网络文学的研究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王一川教授是北大中文系的系友,也曾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工作。他高度肯定了网络文艺的价值,认为网络文艺是文艺美学创新的泉眼。从自己阅读网络小说《庆余年》的真实体验出发,他感慨道,“网络文学真是推动我们文学研究的新动力。”

王一川教授:“网络文学真是推动我们文学研究的新动力。”

“一套丛书、一支列队、一个方阵,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个新的风景。”曹文轩教授如此评价丛书的出版,认为丛书作者们另选或自创话语资源来完成他们的学术表达,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格局,也呼唤着新的评价体系,因此,他希望网生一代有朝一日能够书写自己的网络文学史,“为网络文学正名”。

曹文轩教授:“一套丛书、一支列队、一个方阵,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个新的风景。”

“我觉得未来新的文学理论批评如果有新的生长点、有新的概念的提炼,只有从网络文学中产生。”陈晓明教授敏锐地指出,当今时代已经从理性时代转变为感性时代,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是独特的中国现象,可能会引发未来的深刻文化变革。与此同时,他也坚持“传统文学再延续一些年还是有必要的,也会是一种必然”。

陈晓明教授:“未来新的文学理论批评如果有新的生长点、有新的概念的提炼,只有从网络文学中产生。”

张颐武教授则表示经由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努力,网络文学已经在创作建制和学术建制中获得了合法性,成为了新的增长点。“这一套书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他也提醒研究者注意史料保存,为历史留下更细的地图,也为未来开拓更广的可能。

张颐武教授:“这一套书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责编冯巍博士回忆了丛书出版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指出当今网络文学无论在文化建设还是学术研究层面都不再边缘,正在经历经典化、学科化的过程,并由此对研究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要爱但不要沉迷;要创新但不反传统;要专精一业,也要打开视野。

丛书责编冯巍博士发言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网络文学研究专家也高度评价了这套丛书的出版。

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教授认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倾斜的文学场,网文阅读是大众、网文批评是小众;网文创作是主流、网文研究是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给我们一个标杆,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欧阳友权教授:“我们应该以北大的研究为标杆。”

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发有教授则称这些年轻学人“在研究过程当中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网文研究中,在学术实践中审视自己的成长体验,其中有一种隐秘的共情,一种青春的寄托”,让他在阅读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黄发有教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兴奋点和痛点。”

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表示,这一代青年学者能够使用新的话语研究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的文学现象,难能可贵。“这些书再推三十年,可能就成为我们未来研究的学科传统。”

何平教授:“这九本书对于我们学科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教授称赞丛书从网络文学研究的文化层面和数字技术层面都实现了突破,期望研究者们“再大胆一点,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继续丰富和拓展话语资源”。

单小曦教授:“你们还可以再大胆一点。”

“我们网络文学研究现在该怎么搞?”这是安徽大学周志雄教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指出,丛书作者们从“学者粉丝”的立场出发,不仅贴近网络文学现场,将网络文学与已有的文学理论相关联,更超越了具体的作品研究,上升到更高的、文化问题的维度,具有很强的批评性和原创性。

周志雄教授:“要进到网文内部。”

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笑言,“这次研讨会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研讨会,它是一个认亲活动。”因为在座的都是她的师长和朋友。她感慨道,新一代的青年学者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情感意识,也“是因为他们后面有这样强大的后盾。”

许苗苗教授:“做学术还可以做得这么好玩。”

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对网络文学新生代的崛起感到震惊与惊喜。高起点高质量的网络文学研究不仅能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更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树立了标杆,为在新生研究领域中“如何创新,如何找到自己的新发现”提供了范本。

禹建湘教授:“北大做了,我们也可以做。”

随后,崔宰溶(视频)、高寒凝和王玉玊代表丛书作者发言,回顾了作品写作与出版过程中的温馨细节,对在座师长们的慷慨帮助与无私提携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丛书作者崔宰溶、高寒凝、王玉玊及其作品

在自由发言环节,丛书其他作者以及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与心得。

丛书其他作者发言

(薛静、肖映萱、李强、吉云飞、王鑫、韩思琪)

邵燕君教授最后总结道,这九本书,每一本都“各开一片天地”,因为每本书都根植于作者自己深层的生命体验,每本书都在解决他们自己的核心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生命问题。“这在学术上非常非常幸运。”能如此从心所欲地做学问,是因为有“在座的各位老师的保护”,老师是他们的“盔甲”,这“盔甲”不仅要与各种体制要求对接,也要与各种“傲慢与偏见”碰撞。她希望,这些长大了的学生们此后能勇敢地“从这个壳里走出来”,成为后辈学生的盔甲,将这种包容开放的学术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说到欢乐处,邵燕君老师与主持人李玮老师开怀大笑。

邵老师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希望你们走出自己的“盔甲”,并成为你们学生的“盔甲”。

会议的高潮是丛书作者向老师们(导师、主编、责编)献花,子弟们簇拥自己的导师合影,邵燕君老师说:“这是又一场博士论文答辩。”

张颐武和弟子们(薛静、王玉玊、肖映萱、吉云飞)、曹文轩和弟子们(邵燕君、高寒凝、王鑫)、陈晓明和弟子李强、王一川和弟子韩思琪,责编冯巍。

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会后,与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共同庆祝该丛书的成功出版。本次研讨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主办。

与会人员大合影


丛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已经在各大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发行,欢迎广大读者选购阅读。

撰稿:鲁沛怡

摄影:黄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