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首页 本所新闻
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时间:2024/06/12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编辑: 雷宁

2024年6月8日,“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南方文坛》杂志社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洪子诚、曹文轩、陈平原以及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媒体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研讨会现场

洪子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重要的学术奠基人,洪子诚先生对文学史理论与实践不懈探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新诗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述,不仅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建立了最具整体性与阐释力的学术范式,论述了当代文学史书写与教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也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目前已签约授权译作英文、日文、俄文、哈萨克文、吉尔吉斯文、越南文、韩文等13种外文,是外文译本最多的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中国学术的海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讨会现场展示的洪子诚先生学术著作外文译本

研讨会分六场举行,围绕当代文学的起源与分期、当代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当代文学学科规范与方法、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海外传播、当代文学高校教材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第一场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贺桂梅主持。贺桂梅介绍与会嘉宾及本次会议主旨,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向洪子诚先生为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敬意,与全国同行共同研讨洪子诚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成就,以推进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先生首先发言,他将路翎诗句“盼望酒和永远的青春”赠予洪子诚先生,指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学术风格令洪子诚先生在历史的缝隙中洞察文学的诗性与精神,做出了当代文学的“大学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讲席教授曹文轩表示,洪子诚先生通过文学史叙述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成为一个合法性概念,完美处理了理论和材料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叙述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道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认为,洪子诚先生作为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史家,通过论述的弹性、表达的迂回,为史学研究赋予了文学眼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将洪子诚先生比作1950-70年代遗留下的一滴水,其在时代错位中的驻望沉思,提供了重新进入20世纪的一种有效路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洪子诚先生的学术绘制出当代文学的地理学地形图,将现代文学内在化于当代文学,其提出的“一体化”概念具有“绽开”的未来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从当代文学史写作、文学史史料研究、自反性的学术话语等方面论述了洪子诚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回忆了此前多次与洪子诚先生接触交流的点滴,并代表刊物向洪子诚先生致以感谢与敬意。第一场研讨会结尾,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张雅秋女士向洪子诚先生献花致敬

第一场研讨会主持人与发言嘉宾

学生代表向洪子诚先生献花致敬

第二场研讨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主持,黄子平、王中忱、程光炜、孟繁华、王光明、陶东风、吴思敬等学者先后发言。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认为,洪子诚先生是历史危机时刻的坚定的犹疑者,其通过书写“犹豫不决的文学史”探索通向真理的道路。清华大学教授王中忱指出,洪子诚先生对“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化理解,对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讨论都具有高度启发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分别就文学史中周扬的“两面性”、当代文学的“苏联化”与“去苏联化”等具体问题展开论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广州大学教授陶东风分别以“注释历史”“文化研究式的建构主义方法”等关键词阐释洪子诚先生的治学路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兼具深情与学理地阐述了洪子诚先生对中国新诗研究的卓越贡献。

第二场研讨会主持人与发言嘉宾

第三场研讨由上海大学教授蔡翔主持,吴俊、王尧、张均、罗岗、毛尖、孙晓忠、张桃洲等学者先后发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关注当代文学史中的“转换期”,认为这是重新探讨当代文学的起源、分期、结构和逻辑问题的有效切入口。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路杨代读文稿)、中山大学教授张均强调了洪子诚先生富有历史感与分寸感的当代文学研究系列著述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指出,洪子诚先生的研究以“具身性”应对“本真性”的危机,为今日“重返20世纪”和激活“当代文学研究”的“反学科性”提供启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分析了洪子诚先生《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研究如何站在“2024”的位置上联合、拉拢“1964”,重新确立了“今我”与“故我”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忠以冷静、节制、温情三个关键词概括洪子诚先生学术研究的叙述风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指出洪子诚先生的新诗研究重视史料、有着高度的分寸感,但同时包含了洪子诚先生的精到论断。

第三场研讨会主持人与发言嘉宾

第四场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主持,何吉贤、程凯、李云雷、鲁太光、斯炎伟、刘大先、陈培浩等学者先后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吉贤基于对于历史分期的理论化思考和当代文学学科内在矛盾的反思,提出“早期当代”的策略性概念以更新当代文学的分期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凯提出,1940至1970年代文学的力量,体现为其打破了不言自明的现代文学创作机制,将创作主体嵌入新的运动实践关系与文化革命构想中,激发出文艺创作的当代性。《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从“新时代文学”概念切入,提出了将当代文学研究划分为1950年代至1970年代、198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2012年至今三个段落的构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太光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限”应置于2000年前后、最晚至2008年,并强调应加强从文学性及审美角度研究当代文学。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斯炎伟提出从文学批评、思想论争与文化语境等方面推进1990年代文学研究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立足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提出了平衡历史实在论与历史建构论、基于主体间性逻辑为文学史写作增量扩容的新思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培浩以文学性、历史性、肯定性、当代性概括洪子诚先生学术研究的特质,阐释其为发挥研究者主体能动性带来的启示。

第四场研讨会主持人与发言嘉宾

第五场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计璧瑞主持李浴洋、徐刚、李静、罗雅琳、薛熹祯、宋玉雯、黄文倩等学者先后发言。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浴洋在新文学史编纂史视野中强调洪子诚先生学术超越当代文学学科边界的特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通过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等洪子诚先生著述,提出将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分为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阶段的设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静通过分析致力“内部反思”与编织“世界之网”的学术路径,提出需要对象化地思考作为当代文学前提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罗雅琳介绍了洪子诚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海外接受情况,剖析了海外文学史书写范式的特质与局限,指出洪子诚先生的学术研究为创造中国学术话语提供了启发。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副教授薛熹祯介绍了《当代文学的概念》在韩国的翻译与传播情况。台湾“中央大学”助理教授宋玉雯结合对中国台湾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观察分享了洪子诚先生及其学术之于自己的意义。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黄文倩以洪子诚先生论及的以赛亚·伯林等思想家为参照,阐释了洪子诚先生学术研究的“精神动力学”。

第五场研讨会主持人与发言嘉宾

第六场研讨为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晓东主持,计璧瑞、王风、高秀芹、周、萨支山、刘复生、钱文亮、冷霜、曾令存、毕光明等学者先后发言,围绕“认识文学中的缝隙”“人书俱老”“情感节制但内心火热”“爱恨交错的位置”“隐微写作”“诗性智慧”等关键词,对洪子诚先生的为学为人做出了深入、深情的分析,并祝愿洪子诚先生笔体双健、学术常青。吴晓东为本次研讨会作出总结,他表示六场研讨超越了本质化、二元对立式的命名,呈现出了洪子诚先生的多重画像,勾勒出洪子诚先生学术研究色彩斑斓的光谱。吴晓东将洪子诚先生所关注的“有神”与“无神”之间的广大空间命名为“人文主义空间”,指出洪子诚先生学术中“怀疑的智慧”与“温和的理性”为一代学人提供了思考当代性、流动性与复杂性的宝贵财富。洪子诚先生的学术研究,亦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却“其火更旺”。在此意义上,洪子诚先生是真正的大师。

圆桌讨论

会议最后,洪子诚先生向参会人员表达诚挚感谢并发表感言。洪子诚先生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是靠着“三分努力,八分机遇”步步生成的。“三分努力”,指的是自己不断努力追赶自己的同代学者;“八分机遇”,指的是在2011年《我的阅读史》出版之前,自己的学术著作都是在许多好朋友、好学生的鼓励、帮助与支持下才得以生成、问世,带有诸多偶然性。在洪子诚先生看来,对于当代文学这一研究对象,自己不是“完全不喜欢”,但也“不太喜欢”,但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仍有其快乐的地方。“他们的青春是被剥夺的,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谈得少,是因为他们看到同时代人为理想而受苦遭难,从而对更不幸的友人和伙伴怀有一点感情上的债务,这种债务让他们无法夸夸其谈,于是努力做一点为历史留痕的工作”,洪子诚先生认为这是对于自己更为准确的描述。洪子诚先生指出,自己谈不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那种浸透在对于问题的看法与叙述方式之中的面对历史的“无力感”,是一种“累积”起来的“无力感”。在时代变化面前“转身太慢”、总是“无法克服情感上的障碍”,这或许不是一种“优点”,而更像是一种性格的“弱点”。最后,洪子诚先生希望未来能够开设更多的学术研讨会,就本次会议涉及议题展开专门研讨,共同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思路。

洪子诚先生发表感言

在热烈的掌声中,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圆满落幕。

与会嘉宾合影



文字:张晋业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