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上午,“网络作家进北大”活动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3号楼205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共同承办。24位知名网络作家及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就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展开深入对话。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连过道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同学。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活动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主持,活动伊始,他便邀请与会网文作家逐一自我介绍,赢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随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致欢迎辞。她详细介绍了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多年来的丰硕研究成果,着重强调了“为自己立法”与“粉丝学者”两大理念在网络文学研究中的落地生根,并提出了一个富有洞见的核心问题:相较于创作生态相近的欧美畅销书与日本轻小说,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机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主持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中文系教授邵燕君
围绕这一问题,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的何健(阅文集团大神作家天瑞说符,其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曾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提出了网络文学源自媒介变革的两大独特性:“局部先于整体”和“长板大于均衡”。他指出,就前者而言,网文创作中的每日连载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日更三千字的创作节奏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网文作为类型文学的整体面貌。相较于传统出版体制下作家先构建整体再打磨细节的创作模式,网文的创作路径恰恰相反。就后者而言,网文读者更关注作品中最出彩的亮点,一个精妙的世界或人物设定便足以成为推荐的理由,这与传统出版社编辑更注重规避短板的思维大相径庭。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何健(天瑞说符)
由创作延伸开去,“爽”成为了诸位作家交流的焦点。大家就“什么是爽”“爽之外还有什么”等话题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青鸾峰上坦言,网文创作追求的某种极致情绪就是“爽”,从商业角度来看,密集的爽点配合高频的更新节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逻辑缺陷,吸引更多读者。狐尾的笔则认为,网文读者同样渴求哲理性与思想性的内容。天下归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爽”是网文创作的基本立场,无需否定,但在短剧、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冲击下,"爽"的阈值不断提升,网文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爽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创作维度。
青鸾峰上、狐尾的笔、天下归元(从左至右)
在具体创作方法的探讨中,生活、情感与欲望成为关键词。我会修空调生动地表示,网文创作犹如“一个盲人和另一个盲人讲述光的故事”,在天瑞说符总结的“局部大于整体”的逻辑下,网文往往依靠情绪推动叙事,这也成为作者与读者“破壁”的契机。水千丞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她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人物,但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理念,她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质提炼为概念储存入素材库,如同游戏中的人物属性点,创作时根据欲望投射进行调用组合,人物就会自己鲜活起来。
我会修空调、水千丞(从左至右)
此外,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吉云飞、意千重、骁骑校、丛林狼、殷寻、江月年年等人还就IP运营、影视改编、AI写作、读者互动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吉云飞、意千重、骁骑校、丛林狼、殷寻、江月年年(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交流结束后,邵燕君作总结发言。她指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能够同时连接广大群众欲望、文学传统与世界流行文艺的活跃多元的文学生态,是网络新媒介时代独特的大规模文学生产现象。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它必将孕育出新的文学经典,推动文学在媒介变革中实现创新。
邵燕君向何弘赠送《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增订版)》
到场同学与作家合影留念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撰稿:秦雨洁
摄影:陈晓彤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