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系博士陈济舟来到新媒体创意写作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关于“记录中国:废品、庶民与生态叙事”的精彩分享。讲座由课程负责人樊迎春主持。
陈济舟在“小说家讲堂”
讲座伊始,樊迎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陈济舟老师。樊老师以“出生于内地,成长于南洋,求学于欧美,任教于香港”概括陈老师的成长与求学经历,樊老师表示,陈老师是多元、包容与世界视野的具象化,他的学术、理论基础是西方的,但他关心的问题是普世的。陈老师同时是一名作家,有小说集出版,他的文风细腻、敏感,但作为学者,他先锋、尖锐,关注最新的议题,也捕捉最根本的难题。他关于中国、民族、国家、疆域等问题的思考颇有见地,也是今天讲座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后,选课同学冯铭媛和张文昊分别就纪录片《中国》《何以中国》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做了分享,她们详细介绍了几部纪录片的叙事逻辑与美学风格,并讨论了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关注和讨论的原因。樊迎春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了两位同学报告背后关切的时代问题,包括创作者关于中国与世界的想象、“乡土中国”的缘起与发展脉络等等。陈济舟老师随后进行点评,他高度评价两位同学的报告,同时指出两位同学报告中个人观点与批评的欠缺,提醒同学们关注更为重要的问题意识。
陈济舟老师随后开始自己的主题演讲,他首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何为纪录片”,强调了“纪录片作为社会镜像的重要作用”,不仅从概念上详细梳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根本特质,同时提醒同学们关注背后的“模仿”“真实”等理论话语。陈老师以时间和题材为主要线索,讨论了现代以来众多重要的纪录片以及这些纪录片关切的中国、世界、环境、人性等问题。接着,陈老师以《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纪录片为主要讨论对象,通过“拉片”的方式详细分析了其中的视听语言、镜头美学、叙事逻辑。陈老师引入斯皮瓦克等学者的理论,讨论了此类纪录片中体现出的庶民理论、社会阶层、底层叙事等问题,并强调“庶民”不是实体而是“视角”与“位置”。有趣的是,陈老师提到了近年仍处于讨论中的“人类世”的地质学概念,与同学们讨论漫长地质纪年中“人”的卑微。陈老师指出苍茫历史之中呈现出的对大地、空间的感知与意识,由此介绍另一纪录片《悲兮魔兽》,这部纪录鄂尔多斯能源产业与产业工人生存状态的作品正体现了他想要强调的大地意识与人类对此的切割和破坏。陈老师最后总结道,“纪/记”录个人和社会心理的特定“情感结构”会生产出一种新的美学形式,也就是说,在美学和伦理之间总有一条暗的因果律,这恰恰是纪录片的生产机制及其与情感、社会的互动。
樊迎春老师最后作了简单回应,她表示陈济舟老师的思路、风格、逻辑对新媒体创意写作课堂以往授课方式是有益的补充与启发,陈济舟老师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再次体现其具有先锋性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最后,陈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讲座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