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格
2022年11月18日,诗人、译者、出版人雷格先生来到“现代诗讲堂”。由于疫情原因,本次“现代诗讲堂”改为线上进行,主持人臧棣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道,雷格不仅是当代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也是8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北大校园诗人。从北大毕业后,雷格将诗歌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从事诗歌写作、批评与教学,其诗歌批评专著《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对现代诗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标准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解说。
臧棣教授向同学们介绍雷格的诗歌写作与研究
雷格的演讲题为“现代诗写作的五个误区和七个步骤”。他从多年的诗歌写作与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初学诗歌写作的人往往会有以下五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诗就是用来抒发炽烈情感的,思维逻辑没那么重要。雷格指出,这是对诗的抒情特质的一种误解,排斥了哲学思辨等诗歌本身蕴含的其他功能。倘若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抒情在诗歌写作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
误区之二,认为诗是天才的产物,依赖灵感,所以是不可学的。雷格强调学习诗歌写作过程中模仿的重要性,致敬过去的大师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
误区之三,认为诗是艺术,是远方,和眼前的苟且不兼容。这一想法把诗歌的美感与想象成分过分夸大,忽视了生活本身对诗歌的支撑和贡献。雷格认为,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生活不仅为诗歌写作提供素材,同时也是诗歌写作的归宿。
误区之四,认为诗写得美就好,所谓技巧不过是浮云。这是对诗歌美感的一种误解,忽视了技巧的重要性。写诗与造屋、酿酒没有本质的区别,依然需要学习,尤其是要有形式的自觉。
误区之五,好的诗,一定是我能理解、能感动我的诗。这是对诗歌功能的常见误解,收窄了诗歌的范围。作为精神生活的产物,诗歌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它探索的不仅仅是物质世界,更是精神和心灵的世界,诗歌可以探索人们心灵最远的边界。
课上展示内容及雷格诗歌批评专著《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
接下来,雷格结合中外诗人的诗歌名篇佳作,系统地介绍了他总结出的现代诗写作的七个步骤,并幽默地称之为“七步成诗法”。
步骤一,主题的确定。雷格认为,诗人写诗的原因往往是“不吐不快”。他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好时光》一诗为例,这首诗写诗人冬日夜晚的一次漫步,主题是美好时光的短暂与人之孤独的持久,表现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反差。类似地,诗歌主题可以与人的情感类型相吻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真善美、假恶丑,以及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等存在主义命题都可作为诗歌的主题。
步骤二,形式的选择。自新诗诞生后,诗歌界进行了诸多关于诗歌形式的探讨。雷格认为现代的自由体诗歌应当“用眼睛来读”,因此句式参差不齐的自由体诗也有其合理性。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野和平》一诗采用了纯自由体,诗人出于对诗歌形式的自觉,在看似随意杂乱的自由体中组织结构,将诗歌划分为几个小意义单元,让诗歌的节奏控制和情绪表达有了音乐的特点。
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
步骤三,语调的调整。诗的内在节奏要跟随着诗的语调,也即诗歌对话的语气进行。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的《一个年轻姑娘的想法》有着不同语调的变换,前后两段分别采用了姑娘和诗人的视角,使诗歌更为复杂而感人。
步骤四,内容的组织。雷格分析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老虎的金黄》一诗,认为组织诗歌内容时可以“三步走”:首先,在头脑中不断再现触发写诗的冲动,即“还原情绪原点”;然后,发挥想象力,记录围绕情绪原点能够想到的一切事物;最后,再对这些想法进行取舍、整理与编排。
步骤五,语言的锤炼。在雷格看来,锤炼语言就是确定一种语言策略,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务去陈言”:不可使用老生常谈之语,警惕古典意境的“诗性语言”,省略日常生活中的说明性语言。臧棣的《山桃花简史》是一首艺术风格明显的诗歌,在组合语言、词语搭配的自觉、概念和具象的并置、意象选用、反讽等方面都采用了别具一格的语言策略,体现出现代汉语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步骤六,技巧的使用。技巧对于艺术的呈现有着提升和支撑的作用,既包括具体的修辞层面,也包括整体的策略方面。在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落单》一诗中,风格鲜明的叙事性、生活细节的自动组合、修辞上持续的预留和转换等技巧都值得同学们学习。
步骤七,修改与打磨。通过分析黑塞的绝笔诗《一根枯枝嘎嘎作响》三易其稿的过程,雷格指出,正是修改与打磨使此诗从第一稿的平庸之作变成了第三稿的超越生死的绝唱。修改与打磨也体现了诗歌作为手艺与行当应有的特质,创作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作。
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雷格先生结束演讲后,在邵燕君教授的主持下,同学们在线上踊跃提问,雷格先生就诗集推荐、模仿与创造的平衡、诗歌产生整体感的方法、回到情绪原点的措施等问题作出耐心、详细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同学提问环节,邵燕君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