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小说家讲堂·万之演讲:文学:裂变和聚变
时间:2025/10/17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鲁沛怡

2025年10月14日,瑞典著名作家、翻译家万之(原名陈迈平)做客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文学:裂变和聚变”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系列讲座的第二十讲,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李洱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洱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万之的文学背景与成就。他指出,万之是知青一代作家,研究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后远赴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博士,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执教,并长期主持《今天》杂志的编辑工作。此外,他还与导演陈凯歌合作创作了电影《孩子王》。万之亦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翻译家,曾翻译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经典作品《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并于2015年荣获瑞典学院翻译奖。在新时期、新时代文学史上,万之先生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中外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图片.png

李洱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万之的经历与成就

万之随后开始演讲。他首先回顾了自己家人与北京大学的渊源。他的外公是常熟市首位考入北大的学子,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担任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主任。他的大伯亦毕业于北大,曾在浙江大学工作,父亲则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万之对能与北大同学们进行交流感到十分开心。

图片.png

万之在“小说家讲堂”

万之首先谈及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他指出,这一文学现象可视为一种隐喻:正如一棵大树由根而生,不断向上生长、分枝,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亦是同一模式,却在历史中不断分裂,衍生出诸多教派。与之相对,东方文化则更似一个水系——从昆仑山的一脉细流,逐渐汇聚为滔滔江河,呈现出百川归海般的融合态势。他引用《论语》中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表述,认为这生动体现了东方文化“水系模式”的典型特征。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外来思想,都如百川入海,被中国文化所吸纳与融合。他进一步认为“寻根文学”更适合的名称应该是“寻源文学”,此处的区别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区别。万之进一步借用物理学中的“裂变”与“聚变”概念作比,指出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远超核裂变,但这并非意在断言东方文化优于西方,而是强调二者各有其功能与价值,并无高下之分;不过,东方文化中确实蕴含着更为广阔的可能性。

图片.png

随后,万之介绍了“场有哲学”(the Field-being Philosophy)的核心观点。“场”可理解为环境与关系的总和,而“有”(即西方哲学中的“being”,通常译为“存在”)则是西方哲学长期关注的核心概念。场有哲学主张,“场”决定“有”,任何“存在”都必须在特定的“场”中才能确定其位置。“场”是包容性、整体性的概念,而“有”则偏向分裂与个体。万之指出,西方文化历来更重视“有”,从亚里士多德到存在主义哲学,无不围绕这一概念展开探讨;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场”。例如,西方强调个体独立,而中国文化中人的身份往往需在关系网络中确立。他以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例,指出该句的妙处在于动词“见”与“闻”的主语不明,从而营造出朦胧的诗意,而英语因受主谓结构的限制,其十八种英译版本均难以完美传达这一意境。

图片.png

万之进一步探讨了人们在理解与处理不同结构时的思维方式,强调在社会发展中个体与整体各自的价值,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实无必要。他举了硬币与纸币两套不同货币系统的例子来解释这一观点,硬币是分裂的个体,纸币则更接近于聚合的整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货币流通体系。他还分析了《今天》杂志一些诗人声称“文学就是表现自我”的宣言,认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此类文学观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反思,指出它难以涵盖文学的全部意义与功能。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围绕文学能否重建整体性、语言如何更精确地表现现实、寻根文学的本质、存在与场的关系等问题踊跃提问,万之一一予以细致解答。最后,李洱教授总结道,万之的讲座兼具思想的深度与启发性,为我们的学术思考与创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借鉴。整场讲座在热烈而愉悦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图片.png

提问互动环节

图片.png

讲座结束后,万之先生与李洱教授合影



撰稿:汪德涌

摄影:齐欣欣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