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小说家讲堂·王蒙演讲:生活与选择
时间:2023/10/19 信息来源: 编辑:雷宁

王蒙在“小说家讲堂”

2023年10月17日,当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做客北京大学,就“生活与选择”的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本次讲座是“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系列讲座活动的第五讲。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曹文轩教授向同学们介绍王蒙与他的作品。曹文轩教授指出,从建国初期开始,王蒙就以率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向世人显示出罕见的写作才华。无论在充满坎坷的年代中,还是在光环闪烁的繁华岁月里,王蒙从未停止创作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对新事物的接受,更重要的是,他从未停止对含糊其辞的历史的追问、对人性灵魂深处的拷问。王蒙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求和永不衰竭的创造力,以及永不疲倦的理想主义激情,构成了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曹文轩教授用“周旋”一词概括王蒙的人生和作品:与政治周旋,与世界周旋,与人性周旋,与生命周旋,与荣誉周旋,与文学思潮与文学技巧周旋……周旋几乎成了王蒙永恒的情结。当王蒙将周旋的人生方式幻化在作品中,便成全了文学,成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早期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分明世界,到后来《活动变人形》的复杂内涵,王蒙的创作让们看到了文学的摇摆与未定,这本就与“周旋”二字相呼应。曹文轩教授说道:“周旋不是后退,不是放弃,不是明哲保身。周旋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背后是大道与大义。”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王蒙的作品和人生中咀嚼、体会那些尚未被岁月湮没的历史细节,读懂他丰富而深刻的“周旋”。

曹文轩教授向同学们介绍王蒙先生

讲座一开始,王蒙便与他的演讲主题展开了“周旋”:讲座题为“生活与选择”,他所要讲的内容实则是“十五个自问自答”——一次自我同过去九十年人生际遇、写作经验的周旋。王蒙用前四个问答将自己的人生娓娓道来。王蒙人生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少共情结”,他首先回忆了自己成为“地下党员”的经历。共产党的新学问、新态度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是他的第一个人生愿望。而后,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第一个职务》、爱伦堡的《谈作家的工作》等作品,让王蒙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吸引力,让他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中。1963年,受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感召,王蒙毅然选择前往新疆,这是至今都让他感到幸运的正确选择。王蒙用“坚持学习”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他以自己学外语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坚持学习。他未曾接受正经的外语教育,然而,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他掌握了英语、日语、波斯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得以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游刃有余、坦然洒脱。

王蒙先生精神矍铄,在讲台前向同学们分享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王蒙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与体会。他从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谈起,指出《青春万岁》的成功得益于他特殊的、难以被复制的人生经验——11岁见到共产党代表,14岁成为地下党员,15岁离开学校成为团市委干部,18岁做了团支委副书记,22岁就被划成右派——这些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经历,是《青春万岁》不讲究写作技巧却仍能打动人心的关键。王蒙认为,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创作不同,后者考验作家的文学技巧,将一切贯注进极有限的篇幅中,而前者则不然,它主要关系到作家的经验与阅历,因为,“不是你写长篇,而是长篇写你”。

王蒙接着谈到“政治写作”和“纯文学”的关系。王蒙认为作家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他而言,政治中包含着他刻骨铭心的生命体会,包含着他的生活、理想、激情、向往,也包含着他的献身、记录、证明和显示。但他的写作并非“政治写作”,王蒙提道,自己也写过许多与政治毫无关系的作品,如《成语新编》以幽默笔法重新演绎“珠混鱼目”,《冬雨》则旨在于伤感中找到温馨,通过文学在情感上的调节、抚慰功能,让读者“读以自慰”。

《这边风景》是王蒙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完稿于1968年,出版于2013年。这部小说靠地域特色写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被誉为“六十年代伊犁的《清明上河图》”。《这边风景》写于动荡的环境中,在那些岁月里写下七十万字,又在漫长的时光中等候四十余年,王蒙认为自己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这部小说也称得上“难能可见”。王蒙也提到,文革结束后,自己更愿意提到的作品是《夜的眼》,这部短篇小说表达人生和社会的转机,既有遗憾,又有留恋,还有愿望。

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

王蒙小说集《夜的眼及其他》

另一个与王蒙创作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意识流”。王蒙坦诚地说,自己并未看过意识流写作真正的标志性、范例性的作品,他的小说创作靠的更多是一种“艺术感觉”。王蒙介绍了自己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笑的风》,以及成人童话《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等。谈到自己的“后期作品”,王蒙表示,愿意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特点、“时间”的特点,“九十岁的写作,当然与八十岁、七十岁不一样”。

最后,他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和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为例阐释了时间之于文学的作用,并以此鼓励所有立志写小说的同学,不必言必称一人,要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洋的,土的,民间的,庙堂的,老干部的,逃亡者的……在文学上,我们都可以公平对待”。在王蒙看来,这是文学上创造性的体现。

王蒙先生的讲座真诚风趣,同学们会心一笑

现场同学踊跃提问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王蒙提问交流。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学用维吾尔语向王蒙致以问候。王蒙聊起自己在伊犁农村的经历,他非常喜欢伊犁人的幽默和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谈到兴处,他用一段流利的维吾尔语复现了当时“酒到酣处、围炉吹牛”的场景,引来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深情地说道:“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另一位同学提到王蒙多变的创作和对新事物的关注,王蒙就此回应道,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也是个冒失急躁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勤劳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时间的珍视、对创作的勤恳,让他当之无愧于“劳模”的称号。

教授对整场讲座作出总结

最后,李教授对整场讲座作总结,他指出:“今天的课堂可以看成文学史、教育史中的一个篇章。” 今年是王蒙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李教授高度评价王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他不仅是共和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王蒙不仅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而且在许多的文学转折关头影响并推动其他作家的创作,从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促进作用。此外,王蒙的影响不止在文学领域,甚至作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中国人的文化活动、精神生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蒙一生勤恳写作,其作品浩如烟海,“但你只要看过他的一篇作品,只要听过他的一次演讲,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句话,对你而言,都是人生的幸运”。

同学们对王蒙真挚的演讲致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转自王蒙老师:课上的然诺,必须兑现,否则成了王蒙的油嘴滑舌。红包200元给读过《成语新编·鱼目混珠》的一位同学,另每个人50元,给读过《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的三位同学。

王蒙老师已经转来红包,目前只联系到1位同学发放了红包,请其他3位同学与主办方联系。(给此微信公众号发送聊天消息,或者发送邮件至fanyingchun@pku.edu.cn)




撰稿陈绚

摄影:陈晓彤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