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创意写作:樊迎春:北大“中文创意写作”作品导言
时间:2025/03/12 信息来源:《中原文学》 编辑:鲁沛怡

编者按: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先后开设小说家讲堂、小说鉴赏与写作、新媒体创意写作、小说修改、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诗词格律与写作、现代诗讲堂、典雅应用文写作、大众文化与国风写作等课程,致力于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和校园文学氛围的提升。

“小说鉴赏与写作”课程面向全校热爱文学与写作的本科生开设,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与写作能力。课堂在进行小说名篇鉴赏的同时对选课同学的创意、构思、创作过程进行逐一讨论和指导,每位选课同学在期末完成个人原创小说一篇,目前已有7篇优秀作业获得在著名期刊上发表的机会。本期推出医学部黄晟希的作品《脸》和医学部马睿翔的作品《嘿!这老汪!》(均为2023年秋季学期“小说鉴赏与写作”课程的优秀作业)。他们的作品由樊迎春老师撰写评论,发表于《中原文学》2025年1月刊。感谢作者和《中原文学》授权本网站转载。

dee6bc91a5164855ace0ddecc63bb21a.png

北大“中文创意写作”作品导言

樊迎春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从文学革命的发生到白话文学的尝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如同鸟之双翼,齐飞共振。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沈从文、废名、吴组缃、林庚等一批文学大师都曾在此任教,围绕他们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社团,有力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进步革新。这一传统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当下。北京大学中文系自2004年招收第一位写作方向硕士至今,长期致力于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经多年积累,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于2020年获批成立,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担任所长,并引进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洱担任全职教授。文学讲习所以文学美育为宗旨,主要致力于文学创作和语文教育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经过四年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文学讲习所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小说家讲堂、小说鉴赏与写作、新媒体创意写作、小说修改等特色课程,为有创作热情的同学提供了创作、讨论、分享、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学氛围。在“中文创意写作”成为教育部学科目录二级学科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也将加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步伐,将文学创意的激发与语文素养的训练相结合,探索“中文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高校路径。

本期推出的两篇作品均为文学讲习所开设课程收获的学生作业。黄晟希的《脸》颇见作者才华,结构行文相对成熟,有刻意设计的“翻译腔”和“陌生化”。当然,初试小说创作的作者还是有不少稚嫩之处,行文用词多少有堆砌和生硬之感,对话描写和情节推动也有失流畅,但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以飞扬的想象力凸显小说立意,对反讽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彰显黑色幽默的美学取向。身为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新一代青年人,黄晟希在以自己的方式质问世界与生存的荒谬,在书写属于他的世代的《皇帝的新衣》,让他的上一代人、同时代人都不禁有汗毛倒立、反躬自省之感。马睿翔的《嘿!这老汪!》与《脸》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脸》营造了后现代的艺术氛围,《嘿!这老汪!》则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叙事倾向,不仅在语言修辞层面流露出久违的“京味”,也在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中向传统致敬。小说从已经客观发生的失踪事件开始,铺陈事件的几种可能性原因,并建构这几种原因之间的微妙联系。《嘿!这老汪!》的故事并不复杂,也没有过人的新意,但作者“讲好了”一个故事,并在各个段落间做了精巧的转场和过渡,结尾也让人有突然轻松后的哑然失笑。在被“创新的狗”追赶得无处可逃的当下,青年学生写作落脚于一个普通故事的老实讲述和细节的精致描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德。两篇小说或许也代表了当下青年写作的两种方向与风格,但不管是先锋、解构、锋利还是传统、建构、圆融,都只是选择上的差异,真正的“创意写作”,依然潜伏于具体的叙事,潜伏于字字句句的打磨,潜伏于语言背后的观念与追求。在这样的意义上,两篇小说仍有太多不足,却都是值得鼓励的尝试。

(本文所评黄晟希的《脸》与马睿翔的《嘿!这老汪!》,详见另外两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