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小说家讲堂·李浩演讲:现代精神和重新挖掘的“民间传统”
时间:2023/03/09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雷宁

李浩在“小说家讲堂”

2023年3月7日,当代著名作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浩走进“小说家讲堂”的课堂。

课上,主持人李洱教授向同学们介绍道,若按照文学流派划分,李浩属于先锋派作家;若按照代际划分,李浩属于七零后作家。李洱教授认为,如果将中国当代文学比作大观园,那么先锋派就是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先锋派的作家们对小说的形式做了坚定的探索,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转型,李浩的写作就受到了先锋小说很大的影响,先锋文学的精神在他身上一直延续了下来。李洱教授提到李浩最近十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灶王传奇》,这部小说以地位低下、和百姓生活密切的仙官灶王的故事为题材,不仅对繁复的道教文化系统做了重新的梳理、划分和规制,还以明代土木堡事变为切入点,借灶王爷的形象,从民间的、朴素的角度进入对民间社会、权力关系、家国大事的思考。《灶王传奇》对这些面向做出了一个有力、有趣、有意味的综合,是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先锋文学脉络与民间传统重新建立关系的一部优秀作品。

李洱教授向同学们介绍李浩先生

李浩的演讲题为“现代精神和重新挖掘的‘民间传统’”。对这一主题,他首先指出,当代作家在写作时对民间传统有一种“习惯性割舍”:许多作家将民间神话和传说看作是封建、陈旧、迂腐之物,不愿将之纳入现实主义原则、实现共存共荣;部分民间故事、民间传统也因观念滞后,与现代价值认知不能兼容而被舍弃。然而,正如李洱教授所言,“民间故事至今仍是现代小说的‘乳汁’,虽然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民间故事判然有别”,西方文学一直有改写民间故事的强大传统,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萨特的《苍蝇》等作品都有着神话传说的灵感来源。而在中国,这一写作脉络在现代以来相对薄弱,鲁迅的《故事新编》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是这方面为数不多有所建树的作品。李浩认为,在化用中国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统时,《故事新编》面临着中国神话谱系的非连续性,因此只能将其重新构造为彼此独立的故事;《生死疲劳》则采用戏剧中多幕换场的方式,以佛教的六道轮回与中国民间传说为故事支点,将中国的民间传统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连缀、向前推进。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传统对小说呈现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将其纳入小说创作之中。李浩指出,首先,民间传统能够提供独特的、猎奇性的经验,提供某种异质性的构成,进而诱发我们对“非我所知”的知识的兴趣,李洱的《应物兄》正是一部将民间经验与知识分子的学术谱系浑厚交融的文本。其次,民间传统能够建立生活亲和与民族亲和,让熟悉或一知半解的人产生更强烈的“感同身受”,并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文明认同,哪怕认同中包含着反思与反抗。再次,它能够表现作家们对民间知识、民族知识的熟知,与文本紧密相连,这在倾向于知识分子写作的作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如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正是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此外,民间传统能够建立历史纵深和文化纵深,继而使小说文本产生一种与历史呼应的丰厚;这类似于古典诗歌的用典,将历史的积淀变成小说的“言外之意”。

综上所述,李浩认为,将民间传统纳入小说可以提供一种新质的、奇观化的感受,使小说变得更为丰富、陌生和新颖。作家可以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借古观今,借旧有的故事言说对今日之事的感觉,为作家有意的曲折表达提供便捷之路。例如,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的小说《耻辱龛》就是借奥匈帝国的往事来谈论作者在现实世界生活中的具体感受,我国的《聊斋志异》也是采用这一思路的典范作品。以旧瓶装新酒,利用旧有故事的壳放下极具现代意味的新思考,动摇的往往不是旧有民间故事的走向,而是其中的文化蕴涵。这是对旧有思考的悖论性反驳,或对原有思考的再度加深,也是对我们习焉不察的那些惯常思维的“警告”。

对于纳入民间传统之后的文学写作的发展趋向,李浩认为主要有三种:一是更强烈的“复杂化”,故事本身会更加繁复曲折,同时变得繁复和曲折起来的,还有它的意味;二是“科学化”,即结构变得严谨、紧密,故事衔接、转折趋于科学合理,细节和故事的波澜起伏也越趋恰当、合适,“令人叫绝”;三是“思”的份量会越来越重,这里的“思”必须是有气息、汁液和血肉的,是与故事、人物、性格极为匹配恰适的,“思”会成为小说的内在骨髓。

在分析卡夫卡《变形记》、贝克特《等待戈多》、萨特《苍蝇》等经典作品对民间传统的引入与化用后,李浩进一步提出了在小说中有机融合现代精神与“民间传统”的四种方式:一是约略地利用“民间传统”对文本背景的浅表性提供,从最初的支点上开始脱胎换骨,在这里,“民间传统”只是模糊性背景,并不参与故事的整体构建和前行;二是充分利用“民间传统”的旧瓶,甚至直接保持旧有故事和传说的基本样貌,但在故事之中有宽阔得几乎无限的展开,“现代精神”则是作家们不断向其中塞充的“添加物”,是小说或戏剧最本质的核心部分;三是同样借助“民间传统”的旧瓶,但装入与之相反的意思,装入对原有的秩序、道德、观念和普遍认知的反思,使之更侧重于“颠覆性”;四是将“民间传统”作为一个有效支点,重新添加寓意,变化故事的面貌。

李浩最新长篇小说《灶王传奇》

最后,李浩向同学们谈起他的长篇小说《灶王传奇》的创作经验。这篇充满着喧哗与“怪力乱神”的小说盛放的更多是来自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小说中既蕴含着作者面对庞大官僚系统时产生的无力感,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承担与责任。灶王爷是个身份不高的仙官,平日里负责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上报天庭,在李浩看来,这个角色恰恰能以一个偏民间的身份窥见官僚体系的种种机械性与荒谬之处。这本寓言之书在李浩的笔下变成丰盈、充沛的故事,面对沉积着尘灰的古老智慧所落成的民间传统,他在其中精心地注入现代精神,让作品变成“倒退着走进未来”的小说,这是每一个有野心、有志向的作家必须自觉面对的课题。

同学们踊跃参加讲座互动、提问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与李浩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李浩老师就同学提出的历史题材小说与纳入民间传统的小说二者间的异同问题等给出耐心、详细的解答。课堂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课间,李浩先生为同学签名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