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北京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张颐雯做客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小说修改”课程,为选课同学的小说作品提出修改意见,课程负责人樊迎春主持活动。 樊迎春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课程的嘉宾张颐雯老师。张老师长期深耕文学编辑与评论领域,曾荣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等众多奖项,本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家。她参与推动了“新北京作家群”栏目,致力于发掘与培育新生代创作者。对当代青年创作生态,张颐雯老师也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相信她能在本次课程为初试创作的同学带来极具启发性的指导。 本次课程讨论两篇作品。第一篇是张雨航的《从人民广场回来》。小说以姐弟关系为主线,以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为背景,从“子一辈”视角书写二胎家庭的情感矛盾与成长经验,同时通过嵌套故事反思AI发展对文学创作的挑战。作者坦言,小说在虚构性、叙事连贯与情感投射上仍有待改进。评议同学傅启玥肯定作品结构巧妙、人物鲜活、语言灵动,细节刻画细腻且情感真挚。建议增强家庭冲突情节、调整弟弟视角与武侠线铺陈,语言可再精炼,AI主题与父亲形象亦可深化。
《从人民广场回来》作者张雨航同学
在随后的讲评中,张颐雯老师肯定这篇作品在结构设计与叙事上的成熟度,指出小说以“嵌套结构”将现实生活与虚构故事巧妙对应,串连起亲情与AI创作两条主线。她赞赏人物塑造细腻,弟弟形象鲜明,情感真实,前后呼应的伏笔自然,语言幽默灵动。张老师同时提醒到,“语言是作家的职业道德”,语言需经打磨、不可流于平直,小说中的比喻也应更加精准,避免过度使用成语与“便词”。此外,小说部分对话略显冗长,修改时要注意让对话凸显人物性格或推动情节。最后,她建议深化父亲人物形象,收敛AI剧本篇幅,并以细节书写取代说明性表述,强化小猫等象征物的铺陈,使作品更具层次与感染力。
张颐雯老师点评同学作品
樊迎春老师回应到,《从人民广场回来》展现了青年书写自身时代历史的尝试,题材具有当代意义。作品以人民广场为核心意象,既宏大又细微,能映照时代,也贴近个体生活,结构清晰、细节合理。不过,作品的人物关系尚可深化,建议扩充父亲角色与父母生二胎的原因,进一步展开姐弟与父母间的情感张力。对于“故事讲了两遍”的叙事设计,樊老师指出弟弟视角与古风小说的互文对应略显直白,若能虚化处理,让双重叙事在文学层面更具张力,作品的整体质地与美感将更为厚实。
樊迎春老师点评同学作品
第二篇讨论作品为邵雪菲的《枫叶饼》,描写一位放弃诗歌梦的女青年回到母校,与“历史幽灵”相遇的故事。作者自述,其创作灵感来自梦境与课堂思考,延伸出对历史真实与“接近美”的文学意义的探问。初次从诗歌创作转向小说,作者也反思了小说语言过于诗化、人物不够立体等问题,期望在讨论中寻找突破之道。评议同学刘婧玥认为该作品语言唯美、情感真挚,但主角与“幽灵人物”毛迩的心灵共鸣略显牵强,哲理表达不够自然,虚实结构稍显混乱,建议深化人物动机与意象,使故事更具说服力
《枫叶饼》作者邵雪菲同学
张颐雯老师指出,《枫叶饼》在形式与主题上相互呼应,以虚实交错的结构探讨人与艺术之间的接近与背离,构思完整且具思辨性。不过,核心人物毛迩作为“艺术精灵”的象征过于概念化,开篇的小女孩角色略显工具化,诗社段落也欠缺真实情感与人物张力。若要让作品更具力量,应将抽象理念转为具体经验,并深化对时代背景的理解,而非仅停留于从书本上学来的概念。此外,作品对“接近美”的主题呈现过于直接,应透过生活细节与人物互动逐步展开,使情感自然流动,让读者真正产生共鸣。
樊迎春老师认为,《枫叶饼》的构想真挚动人,但完成度仍有提升空间。小说语言明显带有诗歌色彩,然而诗与小说的语言逻辑并不完全契合,部分句式略显生硬。作品的核心问题在于概念化过重,人物、历史事件与意象之间缺乏有机联结。毛迩与“我”的时代与精神处境迥异,难以共同支撑“接近美”的哲学主题;枫叶意象的运用有些刻意,未能自然融入叙事。整体而言,小说富有诗意与修改的潜力,需以更踏实的细节承载核心精神,使情感与思想更有机地融合。
最后,张颐雯老师与樊迎春老师共同参与了课堂的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两篇作品的情节逻辑、人物塑造与生活细节等方面,提出具体问题与修改建议,两位老师与作者也积极回应、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同学们积极参与评议与讨论
课堂合影
撰稿:马安妮
摄影:马安妮
编辑:鲁沛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