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科幻世界》编辑ד小说修改”课程:科幻小说改稿会成功举行
时间:2024/12/03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雷宁

2024年11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幻小说改稿会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举行。《科幻世界》编辑部主任陈曜、编辑任腾飞出席改稿会,与“小说修改”课程的六位同学就其科幻小说创作展开评议,并给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小说修改”是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开设的创意写作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已有小说作品的同学们进行作品的具体修改。授课教师樊迎春主持改稿,她表示,科幻小说是当下青年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此次改稿会邀请《科幻世界》的两位一线编辑到场,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当下科幻创作的最新发展动态,并给同学们以编辑视角的专业指导,相信能为有志于科幻创作的同学们带来帮助。

改稿会主持人樊迎春老师

改稿会现场

改稿会伊始,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六位小说作者依次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冲动与基本构思:马延茹(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创作了《无神论者漫记》,这篇小说主要反映了她对于宗教问题的思考,灵感来自于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尹不移(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级硕士生)从自己阅读特德·姜小说的经验说起,讲述了自己选择语言学作为专业以及创作小说《熊猫语言》的构思;蒋地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表示,自己写作《美梦神》想要表达宏大叙事与局部矛盾冲突同构的悖论性的感受,而科幻题材为最适合;肖无双(元培学院法学方向2021级本科生)借用巫术与魔法的概念在《象牙塔》里展现自己关于虚无主义的换位观察,并由此设计小说中的人物互动关系;王鹏浩(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创作《等价交换》的最初契机是想要参加一个重工业主题短篇小说的投稿活动,而小说设定的灵感则来自于此前玩过的游戏;刘依(法学院2023级博士生)写作《创世》的灵感则源于她的一个梦,她以小说讲述自己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思考,并在其中加入科幻元素,作为人物行动的动因。

听完同学们的创作动机,陈曜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借作品传达人文关怀的思考、把控文字的能力与相对细腻的情感表达。她同时指出,同学们的作品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这关涉到科幻小说写作的两个基础认知:

第一,“科幻小说”本身是什么?回顾科幻小说的历史,陈曜指出,自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指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起,人类对于技术的幻想与恐惧这一主题即贯穿了科幻小说的前世今生。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大爆发同步,在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美苏大战、外星殖民成为当时科幻小说的重要题材,刊载科幻小说的杂志被称为“纸浆杂志”(Pulp Magazine)。由此可见,与主流意义的“文学”有别,科幻小说的来源并不“正经”,它是一种大众的、通俗的、直面市场的类型小说。“类型”指科幻小说有自身的语境范围、词语构筑方式、故事与人物模板;“小说”则意味着必须要有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等小说要素。

第二,关于写作与出版的关系。陈曜继续提到,类型小说天然有“众乐乐”的意义,它的目的是给读者看,出版是它的创作前提。当以出版为创作目的时,作者往往会依据市场需要而写作,而不完全是从自己的构思出发。陈曜认为,科幻小说的“通俗性”与“文学性”并非不可得兼。放眼世界,美国的厄休拉·勒古恩、菲利普·迪克、罗杰·泽拉兹尼、刘宇昆,波兰的莱姆,日本的村上春树,中国的刘慈欣,这些作家都是既被主流文学认可、也被科幻小说认可的。SF不单是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说),也是Speculative Fiction(思辨小说),在科幻小说中涵盖社会议题与人文关怀固然可行,但的确与其类型小说的本质有一些距离。因此,陈曜希望同学们在创作科幻小说时能够有一种“观念上的回归”,更多考虑读者与出版。

陈曜老师

接下来,陈曜与任腾飞从编辑视角出发,用“对待作者的方式”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了逐一评点,提出了许多真诚且宝贵的修改建议。

陈曜分享了有关科幻小说篇幅的看法。10000字以下的短篇小说,陈曜称之为“点子文学”,需要有非常有趣的“点子”支撑全篇,结构上要求紧凑有力。15000-17000字的短中篇是多数作者的舒适区,可以构筑较大的科幻社会背景,写作相对复杂与完整的故事;22000-24000字的短中篇,适合写作文明级的世界观设定,展现“科技奇观”;33000-36000字的中篇则能容纳更加复杂的故事。就科幻小说而言,70000-80000字是个稍显尴尬的长度,而长篇小说的篇幅一般在12-20万字。因此,陈曜建议同学们的第一部作品可以控制在8000-12000字的篇幅,短篇写作能够让新人作者快速获得反馈并修改,从而快速成长。

除了字数问题,两位编辑也提到多位同学的小说开头不够吸引人,并指出短篇小说的前十行是“黄金字数”,故事应从最精彩的地方开始。作者可以设置“陷阱”以“诱骗”读者,把核心设定包在故事里,一步一步设置台阶引导读者读下去,在小说的高潮引爆它,读者才能体会到科幻小说逻辑推理的精华部分。例如,尹不移的《熊猫语言》可以把熊猫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小说的第一句,这样兼具惊喜感与奇观。接下来,任腾飞指出,王鹏浩的《等价交换》有着不错的开头与构思,但情节发展过快,不应用作者的论述代替具体细节,人物的语言也要符合其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增加细节,可以使科幻小说的离奇设定显得真实可信。“找bug”也是科幻小说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作者需要以严密的逻辑填补可能的漏洞,在构思过程中,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表示小说的结构,可视地呈现出小说大纲。而关于蒋地锦在《美梦神》中着重塑造的“队长”这一形象,编辑认为可以简化对人物背景的交代。人物小传非常重要,但并不需要在叙事的过程中长篇大论地插入关于人物背景的论述,否则将打乱小说整体的节奏。马延茹、肖无双、刘依檬三位法学专业同学的小说则具有“非本土化”叙事的共同特点,这会使得中国读者的阅读有一定门槛,也会对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小说的文字风格应与故事背景保持一致。

任腾飞老师

两位编辑旁征博引,以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与科幻小说佳作为例,耐心、细致地给出了有关科幻小说写作各方面的建议,同学们认真倾听,与编辑热切交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中国科幻小说天然肩负着社会责任,两位编辑期待同学们的作品能够在修改之后符合见刊标准,为中国科幻增添新鲜血液。本次科幻小说改稿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编辑老师精准而接地气的评价让同学们会心一笑

会后合影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晓彤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