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当代》主编徐晨亮作客“小说修改”课程
时间:2024/11/12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雷宁

11月5日下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作客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小说修改”课程,为选课同学的小说作品提出修改意见,课程负责人樊迎春主持活动。

徐晨亮在“小说修改”课堂

樊迎春老师首先向大家重申“小说修改”课程的开课宗旨,即帮助已有小说创作的同学进行作品修改,并在修改过程中普及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本次嘉宾徐晨亮老师长期担任国内重要文学期刊编辑,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欣赏品味和丰富的审稿经验,邀请他到课堂来,既是从编辑的角度帮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品,也是向大家展现当下文学现场的发展动态。

本次课程评议的作品为《游向淡水河》和《灰谷》,两篇小说的创作者马安妮和陈鑫先就各自的作品进行了创作谈分享,随后评议同学分别发表看法,并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随后,徐晨亮老师从编辑和学者的视角对两篇小说进行评议,以“拉片式”的细致表达对作品的具体感受和可以进行的修改方向。徐老师表示,《游向淡水河》创造了有个人风格的符号代码,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也将青年文化与社会脉动相联结,是一篇完成度很高的小说。可以改进的方向在于,地域特征的丰满没有很好地建构起专属的地方感,社会历史的脉动也还稍显单薄,在叙事视角部分也可以考虑专注于一位主要叙事者,凸显小说议题与其具体情境。另一篇小说《灰谷》可能是一种《狂人日记》或者《地下室手记》式的作品,无法完全以传统的故事逻辑去理解,呈现出小说创作的“材料感”,可以考虑增强逻辑铺垫,并将想要表达的青年的虚无感与当下生活相联系,建构小说的当代性。

作者马安妮进行创作谈分享

作者陈鑫进行创作谈分享

徐晨亮评议同学作品

随后,樊迎春老师回应徐晨亮老师的评议,强调《游向淡水河》的南方性以及对“青春王国”的塑造,少年处于对身体与性的探索期,小说走向了建构意义上的对创伤的相互救赎,而《灰谷》展现出成长小说的特质,具有褒贬双重意义上的“少年感”。樊迎春老师也极为认可徐晨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游向淡水河》与社会历史的互动缺乏文学意义上的“陌生性”,部分情节也略显冗余,《灰谷》仍处于创作的建构期,需要更深层地理解虚无的内涵与少年的感受。徐晨亮老师和樊迎春老师随后共同参与课堂的自由讨论环节,两位老师积极回应同学们的看法和意见,课堂气氛热烈。

同学们进行讨论

课堂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