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小说家讲堂·蔡恒平演讲: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
时间:2023/10/26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雷宁

蔡恒平在“小说家讲堂”

2023年10月24日,著名作家蔡恒平走进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的课堂,以“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为题展开演讲,对话嘉宾为著名作家崔曼莉。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主持。

邵燕君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与对话人:蔡恒平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校友,曾用笔名“王怜花”,著有《谁会感到不安》《古金兵器谱》《江湖外史》《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等多部作品。崔曼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最爱》《浮沉》《琉璃时代》、中短篇小说集《卡卡的信仰》等,其中小说《浮沉》被改编为电视剧播出。邵燕君教授谈道,蔡恒平与崔曼莉不是职业的写作者,他们看待文学的角度有别于体制内作家,但文学依然是他们毕生的挚爱与事业,他们在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在以文学的方式打开生活,也都在给生活赋予文学的形状。因此,今天作家蔡恒平如何解读作家村上春树、作家崔曼莉又如何与之对话,具有多重的交流意义。

邵燕君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蔡恒平与崔曼莉

讲座伊始,蔡恒平首先介绍了他写作《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这本书的缘由:2021年,他偶然了解到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解读,这一解读曾启发了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随后他又读到科耶夫对法国作家萨冈的评论,这一评论让蔡恒平“看到了村上的本质”,而在此之前的2020年,蔡恒平居家读完了村上春树几乎所有的作品。这久违地点燃了蔡恒平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在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之下,他将自己对村上的美学与写作技术的思考写成《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这也是他暌违二十年后复出的首部作品。

蔡恒平表示,《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其中并非没有理论方面的思考。他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于斯曼《逆反》的章节结构、马原的“经验与想象”等写作理论为启示,也用这些理论验证他对村上春树写作的分析方式。在蔡恒平看来,通过对职业作家村上春树的写作套路的讨论与互文阅读,能够一窥“文学的本质”:对于以文学为业的职业作家和研究学者而言,文学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工作的内容,更在于它是一种伟大而独特的创造;对于非文学工作者而言,文学不仅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也能够为读者提供隐秘的精神享受。由此,蔡恒平提出,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好书的标准,应当是它能否同时满足美学和智力的双重挑战。

讨论村上春树小说构成要素的《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

在回顾了村上春树从酒吧老板转型成为职业作家的写作生涯时间线后,蔡恒平正式开始向同学们分享他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细致解读。所谓“七种武器”,指蔡恒平从村上的写作套路中提炼出七种元素:

其一,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1968—1970年日本的学生运动与1995年奥姆真理教地铁毒气事件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许多作品都以此为背景展开,譬如《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发生于日本学运期间,小说围绕青春、爱情、革命的主题展开,上述事件构成小说的历史底色,而《1Q84》《地下》《约束的场所》等作品则以地铁毒气事件为原型写成。蔡恒平指出,村上春树的小说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目的是为了给小说提供陌生化效果与叙事张力。

其二,爱与死。这既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村上春树的独特“武器”。蔡恒平归纳出村上小说中爱的不同类型:《挪威的森林》中的爱慕与顿悟、《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中的治愈之爱、《1Q84》中不需要的爱……在与《月亮和六便士》的互文阅读之中,蔡恒平读出了村上春树笔下“爱”与“死”相互缠绕所牵引出的独特生命体验。

村上春树

其三,性。村上春树从不回避写性:《挪威的森林》以男性视角写女性感受,玲子悲从中来的叹息有动人的凄凉感;《舞 舞 舞》中对性服务的描写以虚写笔法旁见侧出;《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的写作令婚外性徘徊于虚与实的边界;《刺杀骑士团长》则体现出纯粹的生命之轻,从中传达出村上的“治愈美学”。

其四,酒。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最常见的酒是苏格兰威士忌,村上甚至写了一本关于苏格兰威士忌的书——《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足见他对这种酒的喜爱。谈到村上春树与酒,蔡恒平略带幽默地评价道:“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言,村上的书如果只有一本能传世的话,那应该就是这本。”

其五,音乐与文学。蔡恒平敏锐地捕捉到鲍勃·迪伦对村上春树的重要影响,也关注到海顿的交响乐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在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认为这体现出村上春树对音乐深入的理解。诸多世界文学名家名作也在村上的作品中登场,村上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雷蒙德-钱德勒”,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他的写作阅读面。

村上春树《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一部以威士忌为主题的游记

其六,特殊变故与灵异事件。村上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灵异事件,蔡恒平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后历史时代对文学的制约,也是村上的写作套路之一:当情节穷途末路之时,就以灵异事件作为情节的推进器。《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外,在这部作品里,村上以自己和友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为内容,写下了爱与死的沉重。

其七,文学气质与日常生活。蔡恒平认为,这是村上春树作品最突出的贡献。他分析了《且听风吟》的天气与景色描写、《1973年的弹子球》中关于离别的叙述、《寻羊冒险记》中对“治愈”这一“生活烈士”的反面的表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舞 舞 舞》中对吃喝的描绘……从这些对日常生活的文学性描绘之中,蔡恒平再次读出了村上春树作品中美学化了的治愈意味。至此,蔡恒平将村上的作品归纳为“治愈文学”这一类型小说新种类。

蔡恒平向同学们逐个介绍“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

作家崔曼莉对讲座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崔曼莉从自身写作经验出发,谈到文学是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正如蔡恒平对村上春树的阅读感受与分析形成了《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这本书,读者与创作者并没有明晰的分界,每个人与文学的距离都非常近。在此基础上,崔曼莉也提出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不是当成偶像去读,而是当成朋友去读;穿过经典文学的文本去靠近作家,感受作家的整个写作系统,作家如何在其生命体系之中汲取素材,如何处理小说的结构、享受语言,最后形成个人的风格,并在这一切的总和之上变成作品,以文字的方式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崔曼莉谈作家、读者与文学的关系

随后,蔡恒平、崔曼莉与同学们就村上春树的写作与阅读展开交流,围绕村上春树与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情感经验与写作实践、小说的“治愈性”等话题进行了诚恳的讨论。

同学们积极提问,与主讲嘉宾交流

最后,邵燕君教授对整场讲座做了总结:如果说有的文学作品是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那么村上春树的作品则启示我们如何对付这个世界。蔡恒平通过文本探索提炼出的“村上春树的七种武器”,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如何用文学来对付生活,或曰如何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能拥有一种文学气质的生活。如果说这七种武器是职业作家村上春树实践其治愈美学的写作方式,那么身为作家的蔡恒平与崔曼莉的解读则意味着文学的另一种生成形态。

作家如何阅读作家?写作如何启发写作?蔡恒平与崔曼莉娓娓道来的讲述、邵燕君教授的总结带来了无尽的思考,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晓彤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