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李强来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研究”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的讲座。
以网络文学历史材料的保存难题为切入点,李强指出“发生”不仅是历史材料问题,更是理论命题。他系统梳理了学界的五种代表性历史叙事:第一种以马季“现象说”为依据,将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诞生视为起点;第二种由欧阳友权提出,依据北美网络空间中文创作实践追溯至1991年;第三种由邵燕君主张,以1996年金庸客栈为代表的网络论坛形成为标志;第四种是许苗苗基于作品标志性、社会心理期待、学术话语介入及媒体传播四重标准,将起点延后至2000年;第五种则是黎杨全以中文新闻组ACT(alt.chineses.text)在1993年的繁荣为据,强调网络“交往性”的核心价值。在对每种观点进行简单地评述后,李强总结指出,互联网的拓扑特征使得它可以从任何一个点打开,对这无数个起源的追认实际就是对网络文学本质的建构。
在理论维度,李强以“超文本”概念的流变为例,强调理论的有效性仍须实际经验的检验。借鉴萨义德、皮亚杰等人的相关讨论,李强阐明了起源论与发生学的分野:前者探寻历史起点,后者揭示新事物的建构机制。他指出,寻找“网络文学”的起源/定义,实际上是在寻找一个关于“文学”的本体解释。这种本体存在应该可以完成自我解释,是经验与意义的离合、再造,而非概念加材料的拼贴、运算。
基于如此“发生学”的视角,李强介绍了中国网络文学发生的媒介环境与制度环境。他首先阐释“加州意识形态”对90年代中国的影响,“反主流文化”理念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乌托邦的浪漫误会,在较长一段时间误导了人们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认识——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刻变革意义,并不体现在欧美那种精英化的形式实验上,而体现在当代中国大众的文学产业变局之中。
在国家战略层面,他对比了美国、欧盟和前苏联在发展互联网方面的实践,指出中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战略,积极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之后还采用降低自费、补贴扶持等等各种政策向全国普及计算机互联网,大量的文学论坛、网站即脱胎于地方电信局开设的信息港。与此同时,李强还用数据指出,尽管中国大陆的宽带普及率远低于韩、日等亚洲国家,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大陆的网民数量高居前列,支撑起了新的文艺市场,较慢的网速又使得中国早期的网络文艺只能以文字而非图片、视频等形式得到发展。
从外缘的背景回到当代文学的现场,李强指出传统文学史叙事对90年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大众阅读潮流形成了某种遮蔽。在这些以雪米莉、金庸新等作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流行产品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化市场。李强引用邵燕君关于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市场化转型的论述,提到在市场之外仍保留着官方“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和某些行业垄断性的政策保护”,并与纸质书号制度下的出版准入属性对比,强调互联网空间中形成的独特的“平台经纪人”模式。
谈及网络文学的文化基因,李强认为讨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固然振奋人心,但实际需要聚焦这种联系是在何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从历史现场可以看到,中国网络文学的“民族形式”,是借助外来的桥梁建构的,而非直接从古典文学中移植而来。中国网络文学发生之时,对接的是当时世界流行的新文艺资源,如动漫、奇幻文学与电子游戏。李强表示,这些文化经过欧美-日本-中国港台地区-中国大陆地区的空间转化过程,不断裹挟着各个空间的本土化特征,最终进入中国网络文学中。动漫提供了新的叙事节奏和语法;奇幻文学通过想象来创造世界,给有强大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经验;依托电子游戏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表层的元素调用,也表现在内在的叙事结构上。
讲座最后,李强以玄幻网文为例,梳理其在数码人工环境下,与武侠、科幻等类型融合、演化、发展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玄幻类型未来发展的期待。
撰稿:秦雨洁
摄影:陈晓彤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