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新媒体创意写作·魏冰心讲座:如何做一档文化访谈节目
时间:2025/05/16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鲁沛怡

2025年5月13日,文化记者、节目制作人、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魏冰心做客“新媒体创意写作”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如何做一档文化访谈节目”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课程负责人樊迎春主持。

讲座伊始,樊迎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魏冰心。她指出,魏冰心是各类文化学术中备受喜爱的文化记者,专业能力极强,总能迅速捕捉一场活动的核心目的、具体情况及价值意义,并以出色的非虚构叙事能力完成新闻报道。樊迎春强调,在文化领域,如何在作品、材料、历史、现实乃至“人”的身上发现问题比知识理论更为关键,也更加困难。魏冰心的采访总是能够循循善诱,以读者的视角洞察被采访者身上的观念、思想、理想,抑或是创伤、记忆与恐惧,并以富有情感和温度的方式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她与莫言、余华、刘震云、李娟、上野千鹤子、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费翔等人的视频对谈深受观众喜爱,今天她的分享一定会非常精彩有趣。

640.jpg

樊迎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魏冰心

课程开始后,黄嘉宜和魏芷璇两位同学分别做了课堂报告。黄嘉宜以《美食类自媒体内容营销策略——以“企鹅吃喝指南”为例》为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美食自媒体如何通过精准定位、优质内容和创新形式吸引用户,实现有效的营销传播。魏芷璇则以《“法外狂徒张三”与知识的变形记》为题,从时代背景、创作者因素、受众心理等多个维度分析了法律科普视频博主罗翔成功“出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娱乐化、碎片化等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网络时代的身份焦虑与应对策略。


黄嘉宜、魏芷璇两位同学做课堂报告

樊迎春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简单点评后,魏冰心开始了她的主题讲座。她首先请课堂上的所有人进行自我介绍,并表示“没有固定格式,说你想让别人知道的你的特点”,并以此为引,从节目定位、嘉宾邀请、提纲准备与记忆、现场拍摄、文字稿撰写、后期剪辑、上线传播以及接受评价等多个环节,系统地分享了文化访谈节目的制作全流程。手把手地带大家体验了“如何做一档文化访谈节目”。

在魏冰心看来,一档节目的节目定位至关重要。她以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指出《十三邀》的节目定位就是许知远的观察,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她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自我表达即风格,而节目定位需要与主持人的真实性格相契合,罗翔老师的出圈也与他本人幽默、狂放的性格魅力脱不开关系。谈及嘉宾邀请,魏冰心坦言这是节目制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她分享了自己第一次邀请访谈嘉宾,给对方发了将近1000字的短信的经历,强调在自身平台和知名度有限的情况下,真诚与专业才是打动嘉宾的关键。


640 (3).jpg

魏冰心在“新媒体创意写作”课堂

邀请到嘉宾后,充分的前期准备是访谈成功的基石。魏冰心以采访余华的经历为例,表示自己在采访前阅读了对方全部的作品和大量相关研究资料,这种专业的态度也赢得了受访者的尊重。关于采访提纲,她强调,不是每一场采访都有提词器和手卡,而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聊闲天的人”,更不适合拿着提纲对话,所以她每次采访都要求自己熟记提纲。不过她也指出,熟记提纲是为了更好地忘记提纲,将提纲内化于心,在轻松自然的对话氛围中引导嘉宾敞开心扉,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因拘泥于问题而错失与嘉宾深入交流的机会。

对于现场拍摄可能遭遇的问题,魏冰心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余华的采访视频。当时她与余华正在边走边聊天,余华聊得非常好,因此到了本来应该停下的位置时她也没有叫停,甚至有两个摄影师因此跟丢了,但这个拍摄意外却捕捉到了余华最真实、最自然、平时不太可能会说出口的表达。因此魏冰心鼓励“拥抱一切意外”,意外往往能催生最精彩的片段。


640.png

魏冰心对话余华

(图片来源:B站号“冰心小姐姐的读书时间”)

采访结束后,下一项工作就是剪辑。不过魏冰心的团队在剪辑前会先进行“文字画稿”,即首先将音视频转为文字实录,然后从头到尾把几万字的文稿看完,梳理逻辑,标注出彩段落,搭好剪辑的整体框架。魏冰心直言文字画稿非常困难,“市面上大部分节目都不会这样做了”,不过她的节目始终坚持这种做法,因为她认为进行文字画稿后,后续的剪辑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而后期剪辑则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堪比“换头”。通过精心剪辑,可以将看似零散的素材串联成一个有深度、有逻辑的完整故事。她以采访刘震云的片段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剪辑技巧,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个人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表达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40 (1).png

魏冰心对话刘震云

(图片来源:B站号“冰心小姐姐的读书时间”)

在上线传播与接受评价方面,魏冰心坦诚地分享了在节目上线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流量与内容深度之间的矛盾。她表示,自己始终在探索如何在保证内容品质的同时,使节目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她也提及了在接受观众评价时曾遭遇的困境与内耗,强调作为创作者,必须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并在赞美与批评中保持清醒的认知。最后她强调,不管此前有多少经验,每一次的采访其实都是从零开始的,需要认真对待。

640 (4).jpg

讲座结束后,樊迎春老师进行了回应。她首先感谢了魏冰心兼具实用性、经验性和有效性的分享,也借此反思了自身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她表示,魏冰心认为其课件“太理论”,这促使她思考如何在北大课堂上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同学们对“知识干货”与“有效实用”的需求。因此,邀请一线从业者进入课堂,分享真实经验,成为她教学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樊迎春指出,当文化记者、做文化栏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她此前课上介绍过的“知人论世”“文本细读”与“接受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都在文化记者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证明着这份工作的难度与价值,她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日后也能像魏冰心一样,以最大的真诚去面对所有的善意和质疑。

640 (5).jpg

随后,同学们就如何平衡访谈的客观性与亲近感、如何针对不同嘉宾提出“专属”问题等向魏冰心提问。魏冰心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认为在访谈的特定场域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着存在天然的界限,很难真正达到完全的“亲近”,哪怕面对嘉宾的不悦,采访者也应该坚持完成采访任务;如何提出“专属”问题并没有固定套路,关键在于前期的充分准备。最后,魏冰心并鼓励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访谈风格。


unpub_7f34bcef1bd94f7e9c568d51e92eed51.jpg

提问互动环节

640 (9).jpg

课堂合影


撰稿:鲁沛怡

摄影:陈晓彤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