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青年批评家、《中国作家》副编审赵依做客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小说修改”课程,为选课同学的小说作品提出修改意见,课程负责人樊迎春主持活动。
开场时,樊迎春老师重申“小说修改”课的设计初衷,即面向有小说创作经验的同学,帮助学生在作品修改中普及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课程邀请真正参与审稿、在文学现场第一线工作的编辑与批评家到课交流,让学生获得具体、切实、能直达创作核心的修改建议,并了解当下文学现场的发展动态,也弥补她本人可能存在的审美判断局限。本次课程嘉宾赵依老师活跃于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线,对当下文学创作生态十分了解,也清楚青年文学创作的现状与问题。樊老师相信赵依老师本次的交流能给予大家的小说创作与修改以积极的启发。
本次课程讨论两部学生作品。第一部是吴智鸿的《经验性动物》。作者以与祖母的对话为灵感,书写独生子女家庭的孤寂与代际创伤,借由一对失去孩子的中年夫妻,展现记忆与失落交错的日常。评议同学赵珣肯定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情感细腻,也指出句式与节奏略显不畅,建议在结尾加强情绪收束。

《经验性动物》作者吴智鸿同学
在随后的讲评中,赵依老师肯定了这篇作品的思想深度,也精准地指出了小说的问题与修改方向。针对《经验性动物》,她认为作品以中年男性视角书写家庭的问题与夫妻的隔阂,语言克制、细节生动,透过时间的重复与留白呈现日常的固化与被生活驯化的人。不过,虽然留白能带出情感张力,但过度留白会造成意义缺失,让读者难以充分理解小说,比如在场的二十多位同学只有两位读出了小说中“儿子其实已经死亡”这一关键设定。赵老师建议作者在关键情节中适度落实现实意象,让结尾的情感爆发点更集中,强化小说的整体收束力。

赵依老师点评同学作品
樊迎春老师随后回应,她认为《经验性动物》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小说,语言风格带有上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影子,但有许多语病与行文错讹,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处理也有缺失。小说结尾的处理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在没有合理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显得突兀的同时也影响小说整体的结构协调。樊老师肯定小说的修改空间,认为有非常大的可能修改为一篇精彩的小说。

第二部讨论的作品为曹柏玉的《失色》。作者以地震创伤为起点,描写灾后青年的心理问题,借此探讨存在主义与虚无的困境。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自述展现理性秩序崩溃的冲突,思考“当意义消散,人为何仍要活下去”这一大哉问。评议同学张淇肯定其语言细腻、结构完整,但建议统一叙事视角、补足人物动机,并在哲学表达上更含蓄,以意象与行动承载思考,使作品的存在探问更加深刻。

《失色》作者曹柏玉同学
赵依老师指出,相比于《经验性动物》的家庭与情绪故事,《失色》处理的是某种意义上的“重大题材”。小说可分为两部分:父亲出现前展现日常秩序下的压抑与自我防御,后半段则随父亲登场揭开创伤记忆。赵老师肯定作品在色彩意象与心理描写上的思辨深度,但建议减少“代码式”符号。她指出小说在病理设定与人物动机上仍可补强,要注意细节真实的问题。父亲角色的处理也应该更细腻,建议作者尝试多视角、交错叙事,让记忆、创伤与现实彼此交织,使小说结构更完整、层次更丰富。
樊迎春老师认为,《失色》是典型的创伤与记忆故事,小说目前的状态构思完整、文笔流畅,作者的行文表达有灵气。但前后衔接略显突兀。前半段铺陈细致,后半段创伤真相的揭示过于突然,地震与死亡创伤原本具有强烈张力,但因处理得过于机械化而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她同时提醒学生,创伤题材应立基于真实经验与细腻观察,而非仅依赖概念或资料。整体而言,这篇小说具备成为佳作的潜力。

课堂现场
最后,赵依老师和樊迎春老师共同参与课堂的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就两篇作品的细节、剧情设置和人物逻辑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和修改建议,两位老师积极回应同学们的观点,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同学们积极参与评议与讨论

课堂合影
撰稿:马安妮
摄影:李宜倢
编辑:鲁沛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