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德国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做客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写故事的人也在写历史——论叙事虚构与历史真实”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李洱教授主持,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皓莹担任翻译。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黄燎宇教授陪同舒尔茨来访。讲座伊始,李洱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舒尔策的文学背景与成就。李洱与舒尔策先生早在12年前就有过一次文学对话,他指出舒尔策先生现任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主席,担任德国文学最高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评委会主席,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学界均享有很高声誉。李洱教授借英国诗人吉卜林的诗句“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远不会相遇”展开话题。在他看来,吉卜林本人以殖民者身份抵达印度,实际上已然与东方相遇;在《东西方歌谣集》中,吉卜林又通过一个英国殖民者孩子与印度土匪孩子之间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暗示了东西方之间相遇的可能。与百年前吉卜林所处时代那种矛盾复杂的东方观不同,今天不同地方的作家对东西方关系又有着新的思考。正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所言:东方的东方就是西方,西方的西方就是东方。这不仅从地理、地缘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思考我们今天的处境。今天舒尔策先生来访北大,恰是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明平等相遇、深度对话的体现。舒尔策的作品聚焦两德统一后德国人日常生活与方式的变迁,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洞察,对我们理解自我与历史的关系,推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具有深远意义。随后,李洱引用了舒尔策同乡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进一步指出,东西方对话常面临因为语言差异而带来的观念差异的挑战,而东西德的特殊性在于,他们使用着同一语言,却承载了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正是这种特殊的张力,使得舒尔策先生在小说中探讨的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与微妙。
李洱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舒尔策的文学背景与成就
舒尔策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他而言,少年时期的阅读是一场伟大的发现。与踢足球等娱乐方式相比,阅读成为他排遣无聊的最佳途径,他在书中世界找到了持久的精神满足。出于对阅读的热爱,他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尤其钟情于散文创作。起初,舒尔策试图通过成为作家以规避民主德国的兵役义务,但随着写作的深入,他的态度发生转变,愈发感受到写作本身的魅力,并认为没有任何职业比作家更为重要。然而,他最终并未成功免役,于1983年完成18个月兵役后,进入大学攻读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德语五年。
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在“小说家讲堂”
大学毕业后,舒尔策供职于阿尔滕堡的一家剧院,在此期间重燃了作家梦。此时已是1988年,两德统一近在咫尺。作为历史见证者,留在东德的舒尔策继续工作,以期为建设成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德国贡献力量。1990年春,舒尔策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一份报纸,并由此接触到海量的真实故事,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舒尔策向大家展示他的小说集《三十三篇故事》(33 Augenblicke des glücks )
1992年,随着联邦德国大型企业对民主德国报刊业的收购,舒尔策所办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加之此时他已积攒足够维持生活的资金,便决定停办报纸。不久,他受友人之邀前往圣彼得堡,创办俄国首份免费广告报。舒尔策此前曾两度到访这座城市(当时还称列宁格勒),印象中,这座城市虽物资供应困难,却充满着一种特别自由的氛围。然而此时,圣彼得堡居民的贫困状况令他震惊。他在报社的薪水是周围居民的100至200倍,此前他们的收入水平却大致相当。
正是在圣彼得堡,舒尔策领悟到,成为真正作家的关键并非仅在于找到独一无二的“个人声音”,更在于以恰当的文体呈现多样而复杂的现实片段。圣彼得堡作为俄国文学的重镇,几乎每一步都踏着文学的足迹——从普希金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深刻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图景,而这些过往的文学记忆鲜活地呈现在舒尔策眼前。同时,这座城市也见证了20世纪的动荡历史:从十月革命到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围城,直至当下的资本主义转型。作为一名德国人置身于此,舒尔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负疚感。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在此之前,舒尔策并未想过要写一部关于圣彼得堡的小说,但此时他意识到,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对德国极具参照意义。这一时期,舒尔策也阅读了大量俄国文学作品,如普希金的《驿站长》等。他试图将俄国文学传统与当下现实相联系,并借鉴多种俄国文学的叙事手法,融入自身创作。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分裂而碎片化的时代,因而需以多样的、碎片化的文体来加以呈现。在这一阶段,他创作了三十三篇短篇小说并结集成书。这些小说均无标题,人物却彼此关联,同一角色在一篇为主角,在另一篇中则为配角,共同构成一幅拼图式的社会画卷。作品以速写的方式,捕捉圣彼得堡人的生活片段,拼凑出转型时期俄罗斯的社会全貌。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小说的叙述视角、文学相较于历史纪实的独特价值以及文学是否应提供明确答案等话题踊跃提问,舒尔策逐一作出细致解答。最后,李洱教授总结道,舒尔策的讲座精彩而深刻。小说家的写作,构建了一种区别于“工具化历史叙述”的“个性化历史叙述”,而这种由文学呈现的历史尤为珍贵。
提问互动环节
讲座结束后,舒尔策与同学们交流
撰稿:汪德涌
摄影:齐欣欣
编辑:鲁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