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现代诗讲堂·杨碧薇演讲:新节奏 新体验 新感性——当代青年女诗人的写作观察
时间:2022/12/05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雷宁

杨碧薇在“小说家讲堂”

2022年12月2日,诗人杨碧薇来到“现代诗讲堂”。由于疫情原因,本次“现代诗讲堂”在线上进行。主持人臧棣教授向同学们介绍道,杨碧薇是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鲁迅文学院。作为一名青年女诗人,杨碧薇是当下诗歌场域中新一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人物,对当下诗歌的写作脉络变化非常敏感,既是观察者,也是亲历者。

臧棣教授向同学们介绍杨碧薇的创作

杨碧薇的演讲题为“新节奏 新体验 新感性——当代青年女诗人的写作观察”。杨碧薇认为,人们曾以为诗歌是至高的上层建筑,但它如今恰恰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需要坚持的最低限度的伦理。她引用《诗刊》主编李少君先生的“诗歌维新”概念,这一概念指出,女性视角天然蕴含着体恤和悲悯,在观照个体的同时也包含着公共性。因此,杨碧薇选择了五位富有个性又各不相同的八零后女诗人作为观察对象,对她们的代表诗作展开细致、独到的分析。

杨碧薇选取的第一位女诗人,是同为云南人的冯娜。冯娜出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于中山大学。杨碧薇分析了冯娜的《橙子》《恐惧》《出生地》《诗歌献给谁人》《魔术》等诗作,认为冯娜的诗歌有着灵敏的感受,长于抒情,其中又包含着与智性风格相结合的洞察。如果用音乐来形容,冯娜的诗是沉稳的中音,统摄着丰富的高高低低的动态声音。

第二位诗人是吕布布,她的诗歌风格与冯娜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诗歌移动论》《砥砺时刻》《雾中之路》《寂静时》四首诗歌的解读,杨碧薇对吕布布诗歌的思辨特质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吕布布的诗歌由思辨性很强的语言编织而成,密度很大,如《雾中之路》更是在语言的修辞和内在的阐释空间上都体现出新诗的复杂性;偏好使用四字词语也是吕布布诗歌的特色之一。

接下来,杨碧薇又介绍了第三位女诗人袁永苹。这位来自东北的诗人笔下的文字也带有北方的温度和质地,在杨碧薇看来,袁永苹的《得知其名》和《缺席的椅子》等诗作都是典型的女性题材的表达,但并未使用绵软、抒情的女性化腔调,而是以较为中性的“雌雄同体”的笔触来处理女性题材。袁永苹在《红火焰》中进行的新意象的创造与在《无名》中对诗歌本身进行的思考,也说明她是一位有着高度形式自觉和敏锐探索精神的诗人。杨碧薇认为,袁永苹的整体实力、综合能力与诗歌的完成度都值得同学们学习。

杨碧薇向同学们讲解冯娜的诗《橙子》

第四位诗人是同样来自北大的张慧君。杨碧薇指出,张慧君的诗歌往往直接写“我”,没有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这是因为诗人用诗歌来进行自证,诗歌写作对她而言是极具紧迫感的行为,很难将自身的经验代换为他者。这种写作的紧迫感在张慧君的《坚韧》《新母亲》《失败的创作》等诗中均有体现。杨碧薇用“矛盾性”这一关键词来概括张慧君的诗歌,张慧君的每一首诗歌中几乎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甚至是多重叠加的矛盾性,既有自我与外界、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生活的矛盾性,也有自我与女性身份、母亲身份等的矛盾性,在种种矛盾关系之中,张慧君的诗歌推进机制得以构建。因此,整体而言,张慧君的诗歌呈现出稳当中有澎湃的面貌。

周鱼是杨碧薇向大家介绍的最后一位青年女诗人。《镂空花瓶》一诗是周鱼的代表作,借镂空花瓶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镂空与自我、镂空与新诗文体的对应关系的思考。《短暂春日》《感官世界》等诗歌则有着柔软的、有触感的语言方式。《写诗》是诗人对写作本身的意义和行为的探讨,“来自上方的声音”指向了一种诗歌的神秘主义,写出了每个诗人写作中都会遇到的和神秘交汇的时刻。

在杨碧薇看来,冯娜、吕布布、张慧君、袁永苹、周鱼这五位八零后女诗人,她们的诗学经验来源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特异的综合性。这五位女诗人的共性在于,她们都对写作本身、对诗歌本身有着自己的思考,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张枣提出的“元诗”理念。冯娜的《诗歌献给谁人》和《魔术》、吕布布的《诗歌移动论》、袁永苹的《无名》、张慧君的《失败的创作》和周鱼的《写诗》都是“元诗”,其写法各异,都是诗人个体的呈现。从此现象反观时代诗歌之整体,诗歌中个体形象的繁荣不仅是新诗文体发展的见证,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诗歌中呈现出的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都有着相当高度的自觉性。

在讲座中,杨碧薇还介绍了许多关于诗歌写作与阅读的技巧。演讲结束后,臧棣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杨碧薇对同学提出的诗歌写作之及物与不及物等问题作出耐心、详细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撰稿:潘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