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深爱着足球这项运动?因为它不仅展现了球员们励志的奋斗故事,还寄托了我们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题记
贺炜在“新媒体创意写作”
2023年12月19日,应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新媒体创意写作”课程之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知名体育评论员贺炜来到北大,以“唯爱不可辜负”为题,为北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课程主持人樊迎春老师首先介绍嘉宾贺炜。樊老师指出,贺炜应该是当下最为“出圈”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解说员,没有之一。他优秀的成绩单自不必赘述,但贺炜老师的出圈并不只是一时的流量型出圈,而是以专业、个性和极具诗意风格的美学观念影响球迷以及非球迷的持续性出圈。樊老师指出贺炜解说、评论文案的叙事美学特征,认为他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对体育赛事的关切,表达对运动员、球迷的人心观察,也表达对生活、生命与世界的认知,他的叙事是文化积淀,是语言建构,也是精神慰藉和抒情表达,是我们这个匆忙而急促的时代难得的美学实践。与此同时,贺炜表现出了新媒体时代对某种事物极为罕见的长情与热爱,并在热爱之中有对审美观念的塑造引领和原则性坚持。也是在这样的双重意义上,贺炜是“新媒体创意写作”课程的理想嘉宾。
樊迎春老师介绍嘉宾贺炜
讲座现场
贺炜随后开始他的讲座。贺炜首先提到,讲座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366天前,阿根廷国家男子足球队在卢赛尔体育场通过点球大战战胜法国队,夺得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冠军;在世界杯冠军赛的一年后,他来到北大的课堂,向同学们回顾他的世界杯解说生涯。贺炜回忆道,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至今,他经历了六届世界杯,承担了不同岗位的工作:2002年,他第一次参与世界杯工作,在后台负责场记,需要关注赛场每分每秒的细节;2006年德国世界杯,他第一次承担解说评论工作,在后方主持《豪门盛宴》节目;2010年南非世界杯,他首次前往赛场进行实地解说;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他首次走进球场内、在绿茵场上进行录制。贺炜饱含感情地说,在世界杯一届一届的举办中,他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后方抵达现场,从记录赛况到解说赛事,他所从事过的每一个岗位都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打磨了他的心态和技巧,将他的热爱转化为专业。
贺炜回顾世界杯解说经历
贺炜在讲座中与同学们着重分享了他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的解说经验。他介绍道,2022年12月18日,法国队和阿根廷队在卢赛尔体育场角逐第22届世界杯的冠军归属,这场决赛对双方都意义重大,法国队力争卫冕冠军,阿根廷队则渴望时隔36年重夺荣耀,因此这场比赛尤为沉重而激烈,最后,经过正赛、加时赛、点球大战的反复角力,阿根廷队得偿夙愿,捧起大力神杯。当赛场上的运动员喜极而泣、相拥庆祝时,他给出了自己的解说词: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我不清楚梅西从何时有了这样的领悟,但我知道那一定不是轻易开释的,因为他的身边充满了像基利安·姆巴佩这样充满天赋的、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梅西一定经历过低谷、彷徨、质疑和挣扎,我们还记得3079天以前,梅西也陷落在人生谷底,在巴西世界杯的决赛当中,他率领的球队最终加时赛输给了德国,距离大力神杯只有一步之遥。但今天他率领了他的小伙子们,为阿根廷赢回了36年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杯冠军,梅西挺了过来,阿根廷挺了过来。”
这段解说词在当时令无数阿根廷球迷动容,关于这段解说,贺炜“解说”道,这场决赛呈现高强度的对抗性,在竞技层面上与历届世界杯决赛相比都是十分精彩的,评论员首先应该做到准确地解说赛情;在此基础上,评论员可以以创作者的身份就足球与民族文化气质、国家发展历史的关系深入挖掘故事性,他通过援引博尔赫斯的诗句唤起球迷对阿根廷队1986年夺冠和2014年决赛失利的往日记忆,为这次胜利增添历史的厚度、渲染上浓郁的感情色彩。
贺炜的讲述每每引发同学们的会心一笑
随后,针对同学们关注的“金句如何创作”这一话题,贺炜以自己的其他几个经典解说片段为例,介绍自己的灵感来源和创作经验,带领同学们重回体育解说这项“即时叙事艺术”的讲述现场。
贺炜指出,虽然评论员的解说是实时的,但任何创作在正式开始之前都离不开全面的信息检索与材料收集工作。例如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他解说了巴西队2:1战胜朝鲜队的小组对决赛,在比赛结束时,他解说道:“44年之后重回世界杯怀抱的朝鲜队在本场比赛当中虽然输了球,但是他们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打进了一个球。面对着实力强大的巴西,朝鲜就像大卫与歌利亚故事当中的大卫一样,在现实当中朝鲜队没有击倒巨人巴西,但是他们却留给巴西深刻的印象,留给全世界深刻的印象。”贺炜告诉同学们,“大卫与歌利亚”是知名的《圣经》故事,而非中国人熟知的典故,他的这一比喻并不来自一个中国解说员的“佳句偶得”,而来源于赛前国际足联的官方稿件,因而要归功于自己赛前的准备工作。
在贺炜看来,积累解说素材,就是在积累即兴的灵感。他继续分享道,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澳大利亚队和荷兰队的小组赛中,澳大利亚错失机会,令荷兰队得到喘息并最终逆转比分,当时的解说词是“如果你在鸿门宴上心慈手软的话,对方马上还你一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在球场上,攻防局势、强弱关系的转换总会突然发生,就如楚汉争霸的战局在极短时间内发生逆转。又如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德国队和瑞典队的比赛,在1:1暂平比分的情况下,德国队球员克罗斯和罗伊斯以任意球配合读秒绝杀瑞典队,为德国队博得一线生机,贺炜评论道:“在索契,德国队拯救了自己的命运。索契这个城市,迎来了一场经典的世界杯小组赛。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正是在索契疗养的时候,写出了让所有中国人都记得的那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德国人告诉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瑞典人也是坚强的像铁板一块。”透过这几个例子,贺炜再次向同学们强调,赛场上的实时妙评并非完全的即兴,而源自前期阅读中的有心记忆、用心储备。他如此形容这个过程:收集信息、积累素材就像在积蓄能量;当能量足够充沛,遇到恰当的情境时,“金句”自然而然就会“触发机关”、水到渠成、破关而出。
此外,贺炜提到,解说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在创作中,应当注意球迷间的情感联结与共鸣。比如,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英德大战中,德国队以3球优势战胜英格兰队,他的解说词为:“在此次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在科隆大教堂,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酒馆,肯定也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神伤。”在使用英德两国著名城市、地标建筑和生活化场景渲染赛场情绪的过程中,这段解说词也将两支队伍散布各地的球迷的心连在了一起,将远方面对荧幕关注着赛事的球迷们拉到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胜负带来的狂喜与悲伤,正如他在2022年世界杯决赛时同样盛赞了亚军法国国内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重视——在贺炜看来,这种情感的激荡与回响正是体育解说的意义所在。
最后,贺炜表示,在体育评论上,技巧是“术”,创意是“道”。创意是表达的源泉,技巧则可以为其锦上添花。创意是许多积累后的灵机一动,技巧性的修辞则可以将一场具体的比赛和背后漫长深沉的赛事史、体育文化史相连接,抵达并深入每一位球迷内心的情感空间。
讲座结束后,对谈同学陈一鸣、汪梦涵首先代表同学们感谢贺炜生动、详细的分享,表示他将足球故事带入课堂让许多同学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并就热爱和职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与贺炜展开进一步的交流。现场同学也踊跃加入提问,贺炜针对“解说中评论和抒情的平衡性”“职业评论员的专业要求和素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主持人樊迎春老师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此次讲座作结,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同学踊跃提问
贺炜为同学们签名
课堂合影
撰稿:栗葛
摄影:陈晓彤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