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走进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空中有朵嘴做的云——我读赫拉巴尔”为题的精彩演讲。讲座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主持、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作回应。
课前,毕飞宇为同学们签名
讲座开始前,曹文轩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毕飞宇及其作品。曹文轩教授指出,毕飞宇的作品,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具有强烈的写实感,很好地诠释了现实主义,而现实本身的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波澜壮阔和摇曳多姿是任何天才的想象力都无法比拟的。在曹文轩教授看来,“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然而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现实主义精神淡化,想象和虚构占据主导,人们逐渐忘记了文字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昧机的“功夫”。现在正是重新考虑想象力与记忆力的关系之时,而毕飞宇恰好是一个把想象力和记忆力完美结合的作家,他对赫拉巴尔的解读一定会带给大家许多启示。
主持人曹文轩教授介绍毕飞宇及其作品
随后,毕飞宇带着同学们一起细读了赫拉巴尔的两篇短篇小说《中魔的人们》(直译为《巴比代尔们》)和《钻石孔眼》,用作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赫拉巴尔小说中的四个问题:小说人物与小说环境的脱节;小说的动态主体与动态性质的脱节;对象与对对象的认知的脱节以及强行建构人和环境的关系。
毕飞宇认为,赫拉巴尔在小说中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人物的嘴巴交给了嘴巴,把人物的眼睛也交给了嘴巴”。如果说小说永远由“描写”和“叙述”两部分构成,前者体现外界不可动摇的秩序,后者承载作者的尊严与主体性,那么赫拉巴尔可以说采用了一种另类的“叙说”方法,大量使用口语和口语的语调,使其小说最后只呈现出一个特征——说。
在毕飞宇看来,赫拉巴尔笔下虚构的“巴比代尔们”也在虚构生活,“巴比代尔生活在云的下面,这是一朵嘴做的云,每个巴比代尔的头顶上都有一朵嘴做的云,这是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生活的本质”。如果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读,那么可以说,赫拉巴尔发现了巴比代尔们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源于对生活的绝对的不信任,其依据和来由是谎言,于是巴比代尔们干脆闭上眼睛,用嘴巴找到另一种参与生活的方式,从而发明一种不存在的生活。
最后,毕飞宇总结道,赫拉巴尔和巴比代尔的所有魅力,是谎言的魅力。“因为对现实生活的最终和彻底的放弃,赫拉巴尔粉碎了巴比代尔的主体性,巴比代尔是无主体的主体”。经由巴比代尔,赫拉巴尔也完成了对他的空间和他的生活的最终命名。
讲座结束后,李洱教授进行了简短回应。他“欢迎并感谢毕飞宇来到人间”。他认为毕飞宇选择的两个短篇实际上都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即带有自反性特征,所以毕飞宇的讲述可以引发我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多方面思考。正如我们找不到另外的词来代替阿Q一样,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代替赫拉巴尔笔下的巴比代尔,但巴比代尔的状态却是人类的普遍状态。因此,毕飞宇的讲述虽然题为“空中有朵嘴做的云”,但我们也可以看作“空中有条嘴做的路”,即小说的道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小说中人物与器物、叙述与描写、环境与主体性等多重关系。
李洱教授回应
随后,同学们就小说家如何洞察与概括生活,如何理解《中魔的人们》的荒谬性等问题进行提问,毕飞宇一一回应,给出了精彩且有力的回答,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同学们踊跃提问
(毕飞宇讲座全文将发表于《收获》2024年第3期,敬请期待!)
撰稿:鲁沛怡
摄影:黄崇一
编辑: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