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道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 课程报道
小说家讲堂·梁晓声演讲:对文化与文艺自信的思考
时间:2025/03/29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编辑:鲁沛怡

2025年3月25日,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做客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对文化与文艺自信的思考”为题的讲座,梁晓声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个人创作经历、中国文学及其文化自信、作家的责任以及文学作品在现实中的影响等问题。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系列讲座的第十七讲,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曹文轩教授介绍了梁晓声的文学成就。他指出,梁晓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坐标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了流动不息的中国当代文学之河流上的灯塔。作为知青,他早期的北大荒小说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他的文学血脉中流淌着俄罗斯文学的血液。此后,梁晓声将更多的心思用来思考现实,走上了一条以追究人性为文学主旨的创作道路。《人世间》是梁晓声文学创作生涯的辉煌,“人间世”三个字背后是梁晓声的人生经验,也是梁晓声对人性的敲打,这个名字反映了作品主题和深度,是其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梁晓声一直在讲中国故事,他是懂得将写作的重心放在“讲好”二字之上的作家——不是讲中国故事,而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便是文学。

曹文轩教授向同学们介绍梁晓声及其作品

梁晓声首先解释了这次演讲题目的由来。他认为作家应更多地通过写作而非口头讲座来分享心得,对喜欢写作的朋友来说,阅读作品比听讲座更有帮助。他提及自己做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交来的三千字的作品总会给出不低于两千字的点评,因为针对作品本身来谈的经验对创作者是最有价值的。而文化自信是他近年思考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他曾经历过以西方文化和文艺标准为典范的时期,这导致他对西方文化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受到局限,对本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不足。但在疫情期间,观察到西方政客的某些行为后,他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态度产生了质疑,同时对本国文化、文艺、文学的轻视进行了反思,通过阅读,他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梁晓声在“小说家讲堂”

梁晓声指出,近年来,中国青年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如将国风元素融入现代音乐、舞蹈及动画电影,展现了新的活力和文化自信。从文学到音乐,再到视觉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被年轻人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自信。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学中强烈的家国情怀,如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怀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中较为罕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涌现出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和民众情感的文艺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和叶挺的《囚歌》,还体现了中国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牺牲精神。

梁晓声进一步与同学们分享了对他的人生和写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例如《聊斋志异》里的《王六郎》。《王六郎》记录了渔夫与少年鬼魂的友谊,讲述了少年鬼魂为了拯救无辜生命放弃投生的故事,体现了人性中的崇高美感。梁晓声还请台下听众朗读了对他影响很大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这篇作品塑造了一位为了信仰和使命甘愿承受一切苦难的女革命者形象,反映了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拯救众生和牺牲自我的主题。最后,梁晓声回忆了中学时期和知青时代的经历,强调了正直、正义感等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文学作品中应当展现的。

现场听众朗诵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

讲座结束后,李洱教授进行了回应。他认为,梁晓声老师的演讲是坦率的,真诚的,内容十分丰富。梁晓声老师最后提到的两部重要作品《王六郎》和《门槛》,所讨论的既是文学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在座的年轻朋友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面对的关键问题。随后,听众们就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细节转化为富有美感的创作内容、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等问题向梁晓声提问。梁晓声老师的回答是,作家通常会在生活中积累细节和素材,这些积累并非为了写作而刻意为之,而是作家的一种本能,要训练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并在心中长期储存这些素材,直到它们找到最适合的创作位置。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李洱教授回应

提问环节

梁晓声为同学们签名



撰稿:林怡萱

摄影:马安妮

编辑:鲁沛怡